董良达作品欣赏

董良达,1965年生,原在北京燕京书画社做鉴定工作。现任中国写意画研究院院长、北京市友好协会理事、山西省侨联青年委员会名誉主席。

董良达的高祖是清咸丰丙辰进士、书法家、诗律学家董文涣先生,祖父是中国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作为董寿平先生的长孙,董良达在童年时期就得到了书画世家的良好熏陶。他自中学读书期间就开始跟随祖父学习书画,在祖父的严格教育下,画艺不断提高。1985年随祖父出访日本国,尤其是自1989年3月到新西兰留学以后视野得到了广泛的开阔。艺术造诣不断提高。

董良达画的松、竹、梅不仅继承了家风,所画的牡丹、草莓及山水画等更具别韵。他于1988年底为亚运会作画;1991年在新西兰举办个人画展;1992年7月在奥克兰与学生共同举办“师生画展”;2000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董良达画集》;2001年成立董寿平艺术研究会并任副会长;2001年9月在山西晋祠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2001年11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個人画展。
2002年,中国教育台《书画赏析》栏目制作董良达书画专题报道。2003年,董良达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第十七期新人新作展览。2005年7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当代美术家——董良达作品集》。2005年9月,董良达被特聘为荣宝斋首位特约画家。2006年,董良达出任中国写意画研究院院长。

2010年1月20日,董良达在山西太原举办个人展览并成立董良达艺术馆。2010年12月,董良达被山西省侨联青年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聘请为名誉主席。2011年,董良达美术馆在山西落成。

2017年3月,董良达出席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精神·中国梦——美丽乡村行”赴甘肃陇西写生采风创作活动启动仪式暨中国美术家协会定西扶贫基地、陇中写生基地揭牌仪式。2017年11月,董良达又随中国美协,从桐庐到丽水,全程参与了“送欢乐,下基层”活动。

2019年8月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送欢乐、下基层活动,到访福建建阳。

2019年秋初,随中国美协送欢乐下基层来到福建建阳,此乃吾兄徐里先生之家乡也。此地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和谐。山青水秀田园生活。今次特别写生一幅,送与建阳美术馆为念。

2019年9月中旬参观云南壁画展及研讨会,游历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地及写生。

《大富贵》 137x69cm 2019年
《此时牡丹正要开》 137x35cm 2020年

 

牡丹寄我情——画牡丹的过程

余自少年时常随祖父左右,每年当景山之牡丹盛发时,祖父常带良达一同去观赏。一九九八年五·一时祖父辞世已近年矣,时景山牡丹花开依旧,节假日长,余想祖父,即独自去景山看牡丹亦记忆祖父曾带余观花之影象。此时余尚未画过一张牡丹图。对祖父的怀念之余又想起野史记载武则天将牡丹贬至洛阳,凄凄之景使余心境实不好受,大有落破之感。

牡丹花盛开之景的确动京城,余少时随先祖赏花却不在意,而此时景色使余心界颇想画一画牡丹。以牡丹为依托,用以寄托思念。画牡丹之过程中,余几次去洛阳,年年到景山。有一年去山西太原远郊的玄中寺参观,十一月中旬半山之上已入冬,但见一如小树粗细之杆,其高有三米多,仅杆枝占地也有三十平方米,问之何树,答乃明朝牡丹,至今五百年矣。余愕然且留连忘返。更加对牡丹有了深刻的理解。

少时余画梅花,祖父冬日夜晚常让良达去马路边看树木枝杆,月光或路灯将枝杆映在地上,显露无疑。上看树木,下看枝影,立体与平面对比,构图乃得。用此家法,余对牡丹的生长在不同时节进行了多方位了解及写生。余画牡丹,必然要看牡丹,亦看古人与今人画的牡丹。余以为能画出牡丹之富贵气息者太少!故赋诗一首曰:“世间牡丹本富贵,今人渲染多俗媚。不是颜色足就好,心在境界笔方随”。二零零二年春至洛阳观牡丹即兴又赋诗一首诗云:“贬来千年这般好,洛阳内外花如潮。富贵还因气节高,不与凡卉媚武曌。

余以为“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任何艺术作品均是作者思想人格、秉性情操的真实反应。画牡丹的过程即是余在烦扰的尘俗生活中划割出的一片精神净土,更是余化解情思、勿忘祖训的一种最好阐释。余将上下求索,守古法而不泥古法,创新法而不媚世风,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给中国画注入新活力、新气息。

今记其由,如不损胸前一片天自欣然矣!

 董良达于北京履素轩时在丙戌夏天

 

《山水印象》69x45cm
《金山出》69x45cm
《太阳升金山出》178x96cm

就“笔墨”而言,吴冠中先生认为“笔墨”……等于零,而祖父教授给我的“笔墨”就不能等于零。因为如按我学习“笔墨”一词的概念,从中华哲学与人文精神的角度及中国画已知的理论基础上讲,如若等于零,就等于没有了中国画、没有了人品、没有了知识,最终没有了一切,因为这一切都是通过“笔墨”显现在画中的。

《万里山河在心胸》178x96cm

我以为“笔墨”是中国画传统中在论述中国绘画时,产生出来的一个词汇,因为中国画家在通过用毛笔、墨色及水和纸张时相互融合产生的一种效果,而这种效果主体是笔和墨的结合,故即找寻简单的称谓词,名曰:“笔墨”。

《真山真水在眼前》 178x96cm

有人说:笔不见笔,墨不见墨它是指画家本身的艺术不高,人(画家)执笔用墨时所要表现的东西不能准确完善,所用“笔”与“墨”都不能到位。这里指的“笔”与“墨”又不同于毛笔和墨色,是指“笔墨”效果的。

有寓意,无笔墨者不能用技法画出想法。

有笔墨而无寓意者只能按图索骥不是大家。

有寓意、有笔墨者可以刻画。

加有激情,注入生命。

加有胆识,可以使作品永传人世。

配文节选自《看我谈笔墨》董良达 2010年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