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中華樂器之美,崔君芝攜“箜篌藝術的播種機”來浙江開啓巡演

“非琴非瑟亦非筝,撥柱推弦調未成。欲散白頭千萬恨,只消紅袖兩三聲。”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雲和》,描寫的是正我國具有悠久曆史的樂器——箜篌。

近日,浙江大學和杭州師範大學校園內樂聲悠揚。中國現代箜篌演奏藝術創始人崔君芝和北京聯合大學箜篌樂團帶來了精彩的《春之聲》箜篌專場音樂會。

音樂會現場 主辦方供圖

《袍修羅蘭》選段、《湘妃竹》《清明上河圖》《送別》《夢想天堂》等等,音樂會演出曲目既有國內外經典歌曲,也有展現杭州特色的曲目,還有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作品,上演了壹場聽覺盛宴,現場掌聲如潮。

箜篌,盛于隋唐,衰退于明清。20世紀開始,壹代又壹代的音樂家、樂器制造家不斷鑽研,對箜篌進行複原,並加以革新發展。

崔君芝的藝術道路,也從未離開過箜篌。20世紀80年代,文化部和中國音協組建了中央民族樂團箜篌改革試制小組,她作爲小組成員提出了“將曆史上臥箜篌與豎空篌相結合,融爲壹體,創新中國現代箜篌”的理念。最終,經過小組成員共同努力,成功試制成功中國第壹台現代箜筷。

多年來,從樂器研制、舞台演出,到學科創建、教學科研,再到國際交流和社會公益等等,崔君芝壹直致力于傳承發揚箜篌文化,傳承國樂經典。

音樂會現場 主辦方供圖

她曾創作《湘妃竹》等多首現代箜篌代表作,並被邀請到30多個國家、百座城市進行了近千場箜篌音樂會的演出和講座,還曾多次參加國內重大藝術節,撰寫出版了中國當代首部箜篌專業書籍《箜篌天地》等等。同時,她還創建“箜篌藝術節”“園際箜篌日”,舉辦箜篌研修班、成立箜筷樂團,爲中國箜篌藝術的發展搭建平台。

爲助力箜篌傳承,崔君芝很早就在中央音樂學院創建了箜篌學科,此後還被中國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浙江音樂學院等高校聘爲教授,培養了許多優秀學生,接力這門藝術的傳承發展。

“對于箜篌,現代人聞之者多,知之者乏。”崔君芝表示,箜篌是中華民族的國寶妙器,將它搬上舞台,並讓更多人知道、了解這門樂器,是我壹直以來在做、並會繼續做下去的事。

音樂會現場,主辦方供圖

這壹次,崔君芝帶著北京聯合大學箜篌樂團來到浙江。她把整個團隊稱爲“箜篌藝術的播種機”,接下來他們將在浙江師範大學、甯波諾丁漢大學等繼續開啓專場音樂會。在每壹次音樂會開啓前,她還會舉辦箜篌藝術的公益講座,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這門古老的藝術。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