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軌墨痕照佛光

​仲夏之日,熒屏泛青藍之光。張氏朋友圈忽綻優昙婆羅,若天女散花。維港浪濤凝墨色于筆端,無機起落若天女散花,鍾樓斜影接梵鍾于空際。霓虹殘影化珊瑚而趺坐,此皆張子筆底風雲也。余對「菩薩灑金光」之圖研墨,忽覺詩句躍然素楮:「香火纏隧,舍利裹城」。此廿八字若木魚穿時空,喚醒宿緣于沈寂。

張子回贈蓮花指印之語:「感恩中華時報曾社長」。余思曲阜孔廟檐鈴,吾祖曾子有言「君子以文會友」,豈料光纖詩句竟可栽菩提于虛空?通訊錄中「好友」多成碑碣,唯此萍水唱和,使維港鋼筋化佛國漣漪。

閱張氏往昔動態,方知鏡頭可納須彌。太平山纜車若狼毫勾皴,大嶼山晚鍾似飛白定格。昔信「道不同不相爲謀」,孰料梵唱爵士交纏之際,頓悟無人機列陣《心經》筆畫,摩天輪轉無量劫數。

今再觀張氏維港攝影,始覺滿城燈火原天際星砂。憶其側影立寶蓮禅寺階前,萬家燈火與佛前香篆,織就錦繡壹匹。此城本《華嚴經》也:有人鏡頭抄經,有人詩句燃燈,令陌路于文墨交輝處,窺娑婆世界溫柔倒影。

海風翻香江新頁,子夜鍾擺化蓮座。觀無人機以星光刺繡:繡「以友輔仁」之句,繡「佛國未褪」之章。千束金線收針之際,恰隔屏相視,雙眸閃刹那菩提光。

(來源:張豔微信朋友圈)

後記:

《星光渡海,梵音入心 》

今午(5月2日),微信圈中,香港樂團張豔小姐的壹段文字,1張照片,如壹石激起千層浪,觸動了我心底的柔軟。也因此,我詩興大發,在她的評論區留下拙句,竟得她壹句「感恩中華時報曾社長」和轉載了詩原文」,字裏行間,真誠流露。

雖互加微信已久,卻鮮少互動,或因各有生活軌迹,難以交集。正如孔子所言:「道不同,不相爲謀。」然而,緣分之事,妙不可言,社交媒體,亦能結識「以文會友」之人。曾子在《論語》中也寫道:「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以文相交,不僅能擴展人脈,更能借由朋友之間的互相砥砺,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

細讀張豔小姐的微信,方知其才華橫溢,攝影作品堪比專業,更見她神采奕奕,活躍于藝文活動,令人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更難得的是,她還是壹位虔誠的信佛之人,心懷慈悲。

而那段觸動我的文字,是這樣寫的:

香港維港、灣仔、山頂的夜晚

總是璀璨奪目的 

五一的這壹晚更領魅力

在海面的天幕上彷佛被輕輕掀開

菩薩的星光悄然灑落 金光愀然鋪滿海面

波光粼粼間似有梵音低吟 泌入心扉

這刹那的甯靜與喜悅 讓喧囂的市井彷佛沈入壹片慈悲的懷抱

山海相連之處 東方之珠與佛國之光交融

輝映出超越世俗的靈性畫卷

我愛Hong kong!

#香港hk

#五壹無人機表演*

#釋迦摩尼佛

#菩薩心咒

讀著這段文字,眼前彷佛浮現出維港的璀璨夜景,無人機在天幕上幻化成菩薩的星光,金光灑滿海面,波光粼粼,梵音低吟,喧囂的市井沈入壹片慈悲的懷抱。東方之珠與佛國之光交融,輝映出超越世俗的靈性畫卷。

于是,我寫下了這首《維港夜菩提》:

霓虹沈入海,  

天幕垂星軌。  

菩薩灑金光,  

波光誦梵貝。

 

纜車剪碎雲,  

山風掀慈悲。  

無人機列陣,  

掌紋渡塵灰。

 

摩天輪靜轉,  

鍾樓咽晚晖。  

香火纏隧道,  

舍利裹城睡。

 

——東方珠不夜,  

佛國光未褪。

這是壹幅充滿詩意的畫面,也是壹次心靈的觸動。感謝張豔小姐的分享,讓我在喧囂的都市中,感受到了壹絲甯靜與美好。更重要的是,通過文字,我們得以相識相知,印證了“以文會友”的真谛。

 

作者:曾曉輝,天體物理學博士、雕塑家,中華報業集團及中華時報傳媒集團創辦人。他於2000年創辦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2009年在香港創辦《中華時報》,2012年創辦《中華新聞通訊社》和《中華攝影報》,並於2017年在倫敦創辦英國《中華時報》。他還是《中華電視》及世界華人流行音樂聯合會的創始人之壹。

目前,曾博士擔任香港美術學院及香港藝術研究院的教授與院長,同時擔任粵港澳大灣區藝術聯合會主席、中華科技協會和世界監督學會會長,以及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他曾在中國大陸的相關機構(包括廣州市政府、廣州馬會、廣東省鐵路監理、廣東省演出協會、廣東省南越國文化研究院)等擔任高級職務。其藝術作品廣泛分布於全球,已被多家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