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5月8日電 題:海派絨線編結如何“織就”世界級時尚?
——專訪上海市工藝美術大師李黎明
中新社記者 樊中華
擁有數千年歷史的手工編結,不僅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一種服飾製作技藝,而且是全球時尚中的重要元素。
19世紀末,海派絨線編結誕生於上海,引領了中國的絨線編結時尚。20世紀90年代末,海派絨線編結代表性傳承人李黎明的時裝作品以獨具一格的色彩、圖案和造型設計走上國際時尚秀場,一舉驚艶國際,將海派絨線編結帶向新高度。
“海派文化”賦予了絨線編結何種特質,使它在瞬息萬變的國際時尚潮流中從未褪色?而這一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又應如何傳承創新?中新社“東西問”近日專訪上海市工藝美術大師李黎明,對此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絨線編結是一種在全世界普及的手工技藝,如何理解其“海派”特色?
李黎明:19世紀中葉上海開埠後,大量的外國絨線(毛線)進入上海並逐步銷往全國。隨著絨線編織逐漸在民間普及,誕生了一些有創意的海派絨線編結大師如馮秋萍、黃培英等。她們用鈎針、棒針創造出數千種新的針法、花樣,在配色和款式上融入中式審美並兼顧實用性,吸引大量女性喜愛,學習風潮很快風靡全國,幾乎是一種家喻戶曉的“女紅”。
可以說,海派絨線編結引領了近百年來中國手工絨線編結藝術的發展。我理解的“海派”,因它是由海外“舶來”的絨線與中國服飾文化結合而生的,有著上海東西合璧、海納百川的基因;在此基礎上,海派絨線編結歷經幾代人,始終有不受約束的大膽想象與創造。它以靈活創新的針法,巧妙使用各種材質的絨線、絲線,叠加不同的圖案、色彩和款式,可衍生出數不盡的新創意。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將海派絨線編結進行創新並與國際時尚接軌?
李黎明:20世紀的上海,絨線編結非常普遍。1985年上海舉辦手編絨線服裝大獎賽,我將織給女兒的一件圈圈絨毛衣送去參賽,沒想到獲了獎。這件作品被送到馮秋萍老師那裡,得到了她的讚賞,我也成為她的學生之一。當時我幫馮老師編書,將五百多個編結花樣畫出針法圖稿,並編織、拍照,收穫很大。後來,我常代馮老師做講座,為此查閱資料時,我發現絨線編結可用不同的針法創造出不同的面料效果,而當時,中國的服裝面料種類遠不能和國外媲美,是服裝設計的一大制約。我想手工編結或許可揚長避短,體現中國特色,讓中國時尚走向國際。
這使我開始用時裝設計的眼光去看待手工絨線編結,嘗試將中國服飾的優雅高貴與編結服飾特有的通透美感結合,用不同的絨線和針法體現凸凹立體、若隱若現的美,並不斷將絨線編結拓展至日常時裝、晚禮服、民族服飾甚至泳裝等時尚領域。事實證明,手工編結服飾可在文化的交融與邊界的突破中展現出難以想象的藝術潛力。

中新社記者:您的作品是如何走進國際視野的?
李黎明:1997年,偶然的機會,我在上海的一個博覽會上做了一場壓台秀,在場的很多觀眾因此看到了海派絨線編結時裝的美。之後,我受邀參加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和“中華民族服裝赴日演出”等。1999年的香港國際時裝節上,我的作品吸引了海內外幾十家媒體報道,由此為國際時尚界知曉。此後,我陸續參加了奧地利和埃及的“今日中國”藝術周,我的作品不僅亮相法國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頒獎主會場,也由上海市政府代表團帶往意大利等國進行交流。
在此過程中,我們的作品多次當場改變了國外時尚群體對“中國時裝”“中國設計”的刻板印象,我也從中發現中國的時尚可以跨越文化,打動他人。我確信,美是沒有國界的,以海派絨線編結為代表,擁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中國服飾藝術沒有理由不在世界時尚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中新社記者:您前後設計近兩千件作品,靈感從何而來?
李黎明:我覺得靈感是取之不盡的,我會捕捉生活中很多美好的瞬間,留在心裡,在某個時刻,它們就成了我的靈感。我不受任何條框限制,也不關注時尚風嚮和潮流性的東西,相反我希望抓住人的內心需求去創作。比如,在變化多、節奏快的現代生活中,人們難免焦慮,會更嚮往自然鬆弛的生活,我就用明快的色彩和自由變換的設計去滿足這種訴求。當個人體悟與情感融入其中,就會創作出個性化的作品。
海派絨線編結可以不受時尚潮汐變化的影響,保持自己獨立又獨特的美。一方面,我覺得中國文化中有無窮無盡的美可以挖掘,服飾設計不必拘泥於某種元素或符號;另一方面,人們對美的感受是相通的,也不必仰望或俯視外來時尚,美自然會流動、融合。
中新社記者:很多非遺技藝面臨傳承斷代的困境,您對此有何思考?
李黎明:和很多非遺技藝一樣,海派絨線編結高度依賴傳承人的經驗、藝術靈感、個性化表達和精工細作,這是機器生產難以實現的。非遺作品是文化的載體,代代傳承且不斷創新,生產線上規模化複製的商品是缺少這種“文化靈魂”的。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海派絨線編結更好傳承和創新。我將以前的作品昇級再創造,在設計上有意向“多用途”發展,使一件單品通過旋轉、顛倒、開合等搭配穿出不同效果,充分發揮其價值。我以“綠色環保”理念,反對快時尚批量生產並大量浪費的模式。我也曾與日本畫家做跨界展覽,嘗試使海派絨線編結成為人們表達情感的方式。
此外,我盡量將設計簡單化,讓有興趣學習的人更易上手,還通過出版書籍、設立展廳等方式傳播海派絨線編結藝術,希望對更多的人有所啟發。現在絨線的材質相當豐富且獲取便利,海派絨線編結理應有更大的創新空間。隨著人工智能的進步,非遺技藝可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式得到更好保護和傳承。(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