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團隊研究預計:全球變暖或致喜馬拉雅山脈沿線區域降水增多

中新社北京5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所)獲悉,該所周天軍研究員團隊通過“過去暖期指示未來南亞夏季風變化”研究預計,未來全球變暖情景下,南亞季風降水將整體增多,尤其在喜馬拉雅山脈沿線區域。

遠眺喜馬拉雅山脈雪峰林立。(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這一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北京時間14日夜間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上線發表。論文通訊作者周天軍研究員表示,本項研究揭示出不同氣候增暖背景下南亞夏季風變化機制的一致性,也強調了古氣候參照物在提升未來氣候預估準確性方面的重要潛力。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大氣所博士畢業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何林強介紹說,這次研究綜合了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第六階段(CMIP6)所涵蓋的過去和未來共6種增暖情景,包括中上新世(約330萬–300萬年前)、末次間冰期(約12.7萬年前)、中全新世(約6000年前),以及未來(2071-2100年)增暖的低、中、高情景。這些暖期受不同外強迫因子的驅動,包括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植被增加和冰蓋退縮、地球軌道變化等。

研究發現,南亞夏季風在過去暖期和未來預估中呈現類似的變化特徵,表現為南亞地區降水總體增加,孟加拉灣季風槽環流減弱,阿拉伯海北部季風環流增強。

季風降水的增加,一方面來源於全球平均增暖引起的大氣水汽含量增加,與之相關的熱力項遵循“濕更濕,干更干”特徵;另一方面來源於副熱帶歐亞大陸及北非地表增暖加劇所驅動的季風環流變化,通過溫度平流導致南亞地區動力項呈現“南干北濕”的非均勻空間格局。

研究團隊進一步利用過去暖期的增暖特徵與南亞夏季風變化的物理關係構建統計模型。在未來高排放情景下,給定增暖特徵後,該模型所預測的季風環流和降水的變化與氣候模式的直接預估結果在空間相關性上分別達到約八成和七成。

周天軍指出,這表明,儘管過去暖期與未來增暖情景受到不同的外強迫因子驅動,但其對南亞夏季風的未來變化依然具有重要指示價值。結合地質記錄,研究團隊預計,未來增暖情景下南亞季風降水將整體增多,尤其在喜馬拉雅山脈沿線區域。這將導致強降水事件增多,進而加劇氣象衍生災害的發生風險。(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