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第78屆世界衛生大會週二(5月20日)一致通過全球首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大流行協定》。在COVID-19疫情爆發後,世衛成員國歷經3年多的協商,最終達成這項”歷史性”協議。馬克龍稱”應汲取新冠疫情教訓”;美國表示反對並再提”新冠病毒”源自武漢實驗室。
法新社報導,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大會上表示,“有了這項協議,我們比人類歷史上任何一代人都更具備應對大流行的能力”。《大流行協定》的達成被認為是全球公共衛生治理體系中的一大突破,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暴露出全球防疫協同嚴重不足的背景下。這場疫情已導致數百萬人死亡,並對全球經濟造成毀滅性打擊。新協議強調加強資訊共用、早期預警與快速回應機制,以防範類似危機的再次發生。法國總統馬克龍通過視頻致辭指出:“該協定的核心是建立更有效、更透明的預警機制,讓效率與公平不再對立,這是從新冠疫情中汲取的重要教訓。”美國強烈反對 再提”新冠病毒”源自武漢實驗室儘管協定獲得絕大多數成員國支持,但美國對此持批評態度,並在最後階段退出了談判。美國衛生部長小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在視頻發言中表示,該協定“未能解決世衛組織在應對新冠時暴露的所有問題”,並呼籲其他國家“考慮跟隨美國,退出世衛”。甘迺迪還重申了與特朗普政府一致的立場——即新冠病毒可能源自中國武漢實驗室洩漏,而非自然傳播。據稱,小甘迺迪並稱世衛”深陷官僚擁腫、根深蒂固規範、利益衝突及國際強權政治”等問題,他稱,”我們沒有必要忍受一個’垂死’的世衛帶來的限制,讓我們創造新的機構,或將現有機構改造變得精實、有效率、透明且負起責任。”協定核心:公平獲取疫苗與醫療資源此次《大流行協定》的核心目標之一,是確保在未來疫情中,所有國家都能平等獲取疫苗、治療藥物和檢測工具。這一議題正是新冠期間發展中國家普遍不滿的焦點——他們被排除在富國囤積疫苗的局面之外。為此,協議設立了一個新的機制:共用潛在疫情病原體的科研數據,並要求參與企業在疫情爆發時向世衛組織提供其疫苗和治療產量的20%作為儲備,其中10%為無償捐贈,其餘以“可承受價格”提供。此外,協議還加強了“同一健康”(One Health)理念,即統籌人類、動物與環境健康的多部門監測和合作,鼓勵各國增加衛生系統投資。印度總理莫迪也在視頻致辭中稱,這份協議是“全球攜手抗擊未來大流行、共同建設健康地球的重要承諾”。成員國上調世衛預算支持改革在同一天的會議中,世衛成員國還通過了一項將強制性會費上調20%的決議,並批准2026-2027年度總額為42億美元的新預算。世衛組織聲明稱,這是繼2024-2025財年之後的第二次大幅上調,顯示出國際社會對世衛改革和能力建設的支持。世衛通過的《大流行協定》,仍需落實機制細節、推動成員國正式簽署與批准。
來源:法廣
《中華時報》致力於提供多元客觀的新聞報導。 本報刊登的文章只供參考,內容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