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謝寶劍:廣交會證明開放公平的自由貿易是大勢所趨

中新社廣州5月25日電 題:廣交會證明開放公平的自由貿易是大勢所趨

——專訪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謝寶劍

中新社記者 郭軍

廣東省檔案館日前首次公布了一批廣交會創辦初期檔案。這批檔案記錄了百廢待興的中國通過廣交會突破西方封鎖、建立起與世界溝通橋樑的艱辛過程,也是新中國打破貿易封鎖,努力發展對外交往的重要見證。在當前全球貿易戰加劇背景下,廣交會繼續成功舉辦,充分證明自由貿易的強大生命力。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謝寶劍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就相關話題展開探討。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這批廣交會創辦初期的檔案,透露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怎樣的對外交流交往信號?對今天中國的經濟發展有何啟示?

謝寶劍:廣交會創辦初期檔案是新中國在特殊歷史時期主動融入世界的“破冰”見證。

1956年前後,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嚴苛的經濟封鎖和貿易禁運,創辦廣交會正是打破封鎖、開拓國際市場的關鍵舉措。原中國對外貿易部1957年3月4日下發的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部同意四月份舉辦出口商品交易會》清楚表明,廣交會從誕生之初就承擔起“展示新中國形象、發展對外貿易”的雙重使命。周恩來總理親自將展會簡稱定為“廣交會”,並推動從臨時展覽到固定展館的跨越,體現了國家層面著力開拓對外貿易的堅定決心。

檔案中多次提到“重合同、守信用”“重質先于重量”等原則,這是新中國在國際貿易中樹立信譽的核心。這種對誠信的堅守,不僅讓廣交會成為國際採購商信賴的平台,更向世界傳遞了新中國“講信修睦”的外交理念。對當下而言,這種精神啟示我們:無論是“一帶一路”建設還是參與全球治理,誠信與質量始終是贏得國際合作的基石。

如今,廣交會已成為新時代中國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精神火炬,激勵我們堅持以開放促發展,通過廣交會、進博會等平台進一步深化國際合作,推動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

 

中新社記者:廣交會已成功舉辦137屆,規模不斷擴大,客商數量屢創新高。據您觀察,60多年來,中國外貿環境經歷了怎樣的重大變化?

謝寶劍:廣交會68年的發展歷程,本質上是中國從“封閉型經濟”向“全球開放型經濟”轉型的縮影。以改革開放和加入WTO為關鍵節點,中國貿易環境經歷了三大階段。

從首屆廣交會到1978年改革開放,可稱為計劃經濟主導下的“窗口型貿易”。當時中國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1978年),廣交會承擔著“出口創匯”的核心任務,展品以初級加工品為主,採購商主要來自社會主義國家。數據顯示,1957-1965年廣交會出口成交佔全國出口總額的17.81%。

從1979年到2012年可稱為市場化改革驅動的“規模擴張期”。中國加入WTO後,外貿經營權放開,民營企業佔比從不足5%提昇至80%(2012年),機電產品出口佔比突破50%。廣交會同步擴容,2007年首次設立進口展區,實現“賣全球”與“買全球”雙向互動。

2013年至今是高質量發展導向的“結構優化期”。全球貿易衝突加劇、數字技術革命、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區域合作深化,推動中國貿易從“量”到“質”轉型。高新技術企業在廣交會參展企業中佔比已超30%。

 

中新社記者:廣交會、高交會等大型展會的成功經驗,對大灣區建設以及對廣東實施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構建開放創新的制度環境有何助益?

謝寶劍:大型展會是大灣區建設的關鍵助推器。廣交會每年吸引大量採購商和企業參與,為大灣區帶來海量資金、技術和人才,有助於大灣區構建更完善的產業生態。

同時,廣交會以“展貿+文旅”的創新融合模式,顯著提昇了“黃金內灣”的輻射能級,並在助力廣東拓展共建“一帶一路”市場、深化國際合作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廣交會通過探索“展會+制度”聯動機制,實現展會臨時政策向常態化制度的有效轉化。例如,展會期間推行的“展品通關便利化”“跨境支付創新”等臨時政策,經過實踐檢驗後被固化為長效制度。

廣交會在長期發展中不斷優化展會組織、交易規則,為各類企業提供平等參與機會,進一步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高交會、廣交會積極踐行“市場驅動型”規則創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構建了全新規則供給模式。這些創新為其他領域開放創新提供了制度範例,推動廣東整體營商環境向國際高標準看齊。

 

中新社記者:為什麼說廣交會的發展歷程,證明了開放公平的自由貿易是大勢所趨?

謝寶劍:廣交會發展史本質上是一部中國從“被動應對封鎖”到“主動引領開放”的制度演進史,其核心啟示在於:任何國家想要發展,必須融入全球分工體系。首屆廣交會在西方封鎖的夾縫中誕生,其“以展促貿”的模式本質是以開放市場換取發展空間。如今,廣交會從“出口創匯”的單一使命轉向“進出口平衡”,標誌著中國從“賺取外匯”邁向“全球資源配置”,以制度型開放回應保護主義逆流。

實踐層面,廣交會用市場邏輯驗證了自由貿易的生命力。早期依賴代工產品的中國企業,通過廣交會的技術溢出效應,逐步向創新驅動轉型。同時,廣交會參與推動全球價值鏈深度重構,數字貿易規則適應性亦顯著增強。

廣交會以技術迭代不可逆、市場融合不可逆、規則演進不可逆等三個“不可逆”印證了自由貿易的必然性。面向未來,廣交會將加速構建“政策創新+產品昇級+生態協同”的全鏈條服務體系,以更開放姿態、更精準服務,助推全球經貿合作,進一步推動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

 

中新社記者:當前全球貿易戰加劇的背景下,辦好廣交會有何特殊重要性?透過廣交會,我們應如何進一步推動世界各國經貿往來,依託自由貿易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謝寶劍:廣交會的獨特價值可概括為三大定位:全球化逆流中的“穩定錨”、規則重構期的“試驗田”、技術革命的“策源地”。

作為“穩定錨”,廣交會為全球企業提供了一條繞過保護主義壁壘的替代性交易通道。關稅戰陰霾下,本屆廣交會仍吸引219個國家和地區、超28萬名境外採購商註册,展現了其抵禦保護主義衝擊的實際能力。同時,通過整合3.1萬家參展企業供應鏈資源,廣交會構建起“中國研發+區域製造”的抗風險網絡。

作為“試驗田”,廣交會正探索數字貿易規則與標準輸出的新路徑。其首創的“線上匹配+線下成交”模式,大幅提昇採購效率;區塊鏈技術實現展品全生命周期溯源,與歐盟數字市場法案形成規則互認。這種“中國方案”為發展中國家參與數字治理提供了範例。

作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重要橋樑,廣交會要進一步發揮作用,應持續優化貿易環境,降低貿易壁壘,並推廣和深化其長期積累的眾多促進貿易便利化經驗及其它行之有效的做法。

我們還應借鑒廣交會“市場驅動型”規則創新經驗,積極參與製定全球經濟治理規則,並透過廣交會平台,加強與各國在貿易規則、標準等方面的交流與對話。(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