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吉林“世遺之城”:揭開高句麗神秘面紗

中新社吉林通化7月1日電 題:探訪吉林“世遺之城”:揭開高句麗神秘面紗

中新社記者 郭佳

鴨綠江畔,大型音舞詩畫《夢縈高句麗》精彩上演,時而熱情奔放,時而莊重肅穆,時而妙趣橫生。“通過表演,高句麗文化變得可觸可感。”導演劉杉娜說。

高句麗是漢唐時期活躍于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其705年的歷史中有425年以今天的吉林省集安市為都,給當地留下了大量遺存。2004年7月1日,“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6月25日,吉林集安,航拍“將軍墳”。 劉棟 攝

多年來,集安在深化高句麗考古與歷史研究的同時,也不斷向世界展現神秘的高句麗風貌。古墓裡有許多精美壁畫,記錄了高句麗人的家居、宴飲、歌舞、百戲、出行、拜佛、生產、狩獵、戰爭、傳說等場景。現在,它們被“複製”到集安市博物館,讓海內外遊客觀賞。

眾多遺址中,被學界推測為長壽王陵墓的“將軍墳”尤為耀眼。它因整體呈截尖方錐形,外形酷似埃及金字塔,亦得名“東方金字塔”。山東遊客初春陽仰望“將軍墳”逾13米高的七級階梯感慨,雖歷經上千年風雨侵襲,但它整體結構仍穩固如初,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6月24日,吉林集安,在集安市博物館展出的高句麗壁畫《射虎圖》。 劉棟 攝

描繪高句麗人騎馬追趕野獸場景的《射虎圖》,是集安市博物館最受歡迎的一幅壁畫。畫中人頭戴華麗羽毛裝飾的帽子或黑色頭巾,沿大山狩獵。“這種‘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的構圖充滿張力。”集安市高句麗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尚彥臣向記者介紹,這種表現手法正是魏晉山水畫的獨特風貌,也表明高句麗壁畫深受中原文化影響。

近期,“晉高句驪歸義侯”金印在中國嘉德香港2025年春季拍賣會上以創紀錄價格拍出後,由愛心人士無償捐贈給集安市博物館,為高句麗的考古與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西城牆遺址旁早市沿石基鋪開,蒸糕的熱氣漫過千年前的楔形石條;少女耳墜晃動著貴族墓出土的“蓮花紋”;廣場路燈基座嵌著獸面瓦當浮雕。集安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局長郭玉泉表示,作為集安文旅最閃亮的名片,高句麗歷史將越來越深入地融入城市生活。集安市官方介紹,成功申遺21年來,當地旅遊收入增長幾十倍。

6月24日,吉林集安,遊客正在參觀高句麗時期的鎏金鏤空馬鐙。 劉棟 攝

為了保護好這處世界文化遺產,21年來集安累計實施遺址本體加固、壁畫墓防滲、變形監測等30余項保護工程;建立了世界遺產監測預警平台,對42處遺產點24小時環境監控,完成17座壁畫墓數字三維重建;聯合考古機構深化洞溝古墓群等核心遺址研究,出版《高句麗王陵通考》等專著40余篇。

“我們必須持之以恒研究下去。隨著考古新發現和新物證不斷湧現,神秘的高句麗終將揭開面紗。”尚彥臣說。(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