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英:高士相互成就

高士相互成就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471)

艾 慧

 高士相互成就,小人背後張弓。

仁者悲憫天地,渣氓禽獸不如。

2024.07.18

 二十四字照妖鏡——呂國英哲詩《高士·小人》中的道德分野與精神標高

文雖簡,意至深;言雖樸,鋒如刃。呂國英先生這首創作於2024年仲夏的二十四字哲詩,宛如一柄寒光凜冽的道德解剖刀,以最精悍的筆力,剖開了人性光譜中最耀眼的輝光與最幽暗的深淵,在“高士”與“小人”、“仁者”與“渣氓”的極致對撞中,為我們樹立起一面映照靈魂的明鏡。

 對立的張力:人性版圖的清晰勾勒

全詩的核心魅力,在於其構建了兩組不可調和的二元對立。首聯“高士相互成就,小人背後張弓”,以行動為尺,丈量人格境界。“相互成就”——四字千鈞,道盡智者的格局與胸襟。它摒棄零和博弈,擁抱共生共榮,是陽光下的攜手攀登,是智慧與力量的交響。反觀“背後張弓”,則如陰溝裏的毒蛇,將卑劣、怯懦與破壞性暴露無遺。一個“張”字,凝固了蓄謀的惡意;一個“背”字,刻畫出不敢示人的猥瑣。這不僅是行為方式的差異,更是精神維度的天壤之別。

頷聯“仁者悲憫天地,渣氓禽獸不如”,則將視角從人際拓展至宇宙,從行為昇華至情懷。“悲憫天地”——這是何等浩瀚的胸懷!仁者之心,已超越個體私利,甚至超越人類族群,與天地萬物同呼吸共命運,是一種融合了深刻理解與無限同情的宇宙情懷。而“禽獸不如”的斷喝,則是對人性底線徹底失守者的終極審判。獸類尚有本能之序與舐犢之情,而“渣氓”卻因貪婪、暴戾或徹底的道德淪喪,墮入連獸性本能都失卻的深淵。這已非批判,而是靈魂層面的放逐宣言。

 凝練的鋒芒:字字珠璣的批判與立標

呂國英先生深諳“以少勝多”的藝術。短短四句,無一閑字——

“相互” vs “背後”:前者彰顯主動、開放與共建;後者揭示陰暗、算計與拆臺。空間方位詞被賦予了深刻的道德隱喻。

“成就” vs “張弓”:建設性與破壞性的行動對比,高下立判。

“悲憫天地”:四字構建了一個恢弘的精神場域,將仁者的境界提升至與宇宙共鳴的高度。

“禽獸不如”:以最徹底的否定(“不如”)和最底層的參照(“禽獸”),形成情感與道德判斷上的雙重雷霆,其衝擊力振聾發聵。

這種極致的凝練,使得每一組對比都如刀劈斧鑿,深刻異常。它不是泛泛而談的道德說教,而是精准的“道德定位術”,為高尚者立碑,為卑劣者刻下恥辱的印記。

 超越的哲思:現實困境的精神解藥

此詩誕生於特定的時空(2024.07.18),但其揭示的人性規律與宣導的價值取向,卻具有永恆的穿透力。在充斥著內卷傾軋、信任危機、道德焦慮的當下,它如同一劑清醒劑——

它批判“互害”邏輯:直指“背後張弓”的小人行徑和“禽獸不如”的渣氓生態,警示其終將導向共同沉淪。

它呼喚“共生”智慧:推崇“高士”的“相互成就”,指出真正的力量與長久的發展,源於協作、信任與共同提升。

它樹立“仁者”境界:將“悲憫天地”作為精神的至高追求,超越狹隘的自我中心,引導個體心靈向更廣闊、更深沉的宇宙情懷與生命關懷敞開。

 照妖鏡與引路燈

呂國英先生的這首哲詩,其價值不僅在於犀利的批判,更在於清晰的指引。它是一面照妖鏡,讓偽善無處遁形,讓卑劣原形畢露;它更是一盞引路燈,為迷途者照亮“相互成就”的協作之道,為求索者標定“悲憫天地”的精神高峰。在區區二十四字的方寸之間,它完成了對人性兩極的深刻勘探與價值重估,其力量,源自對人性本質的洞察,其光芒,則在於對至善境界的不懈追求。這面“二十四字照妖鏡”,足以讓高尚者愈顯光華,卑劣者自慚形穢,為喧囂塵世提供了一份不可或缺的道德座標與精神導航。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