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雲超
東西方視閾下的國際秩序及其意義
作為政治學術語,國際新秩序旨在倡導公平正義反對強權政治與單邊主義,保障資源主權取代殖民擴張與霸權,強調主權平等、多邊合作與安全互信,完善國際經濟規則與南北合作機制,注重文化多樣與環保協作,通過多極化與法治化路徑,推動國際權力分配和全球治理體系改革,保障小國及發展中國家利益。上世紀中期,發展中國家七十七國集團首提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1974年,聯合國通過《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宣言》。
美國、日本及西歐少數大國依照發達國家利益主張延續國際舊秩序,在國際關係中以大壓小、以強欺弱、依仗經濟軍事實力「炮艦政策」凌駕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准則,掌控和支配其他國家權力,其實質是維護超級大國霸權地位、國際生產體系中不合理國際分工、國際貿易體系中不等價交換及國際金融體系中不平等地位。技術轉讓中的控制與被控制關係是西方壟斷資本和國際剝削基本特質。
美國在全世界處於獨霸地位,注重利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為美國服務。以美國價值觀和理想為基礎,推進全球資本主義,建立以美國軍事力量為保障的國際安全結構。日本、西歐雖然反對美國獨霸的一極天下,要求在國際新秩序中分享領導權,但主張建立基於西方價值觀念以及民主、人權和市場經濟基礎上的國際新秩序,與美國建立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一劇兩演,亦步亦趨。日本及西歐「國際新秩序」是國際舊秩序的強化與延伸。
信息與科技發展帶來諸多不確定性。民粹主義、保護主義、非法移民、跨國犯罪、武器擴散、數字鴻溝、網絡戰、外空戰、AI武器化的道德困境均囿於全球、地區及國家治理及國際法規未能跟上全球化、多極化及科技發展步履。以巴衝突、俄烏戰爭等地區摩擦、國際矛盾乃至各種惡性競爭仍在持續,冷戰在歐洲的復活正向東亞蔓延。大國互動、政治博弈及戰略威脅,對國際新秩序產生衝擊,屬於國際舊有秩序的深化與升級。
阿拉斯加對話的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
當地時間12日,白宮公佈美國總統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將於15日在美國阿拉斯加州最大城市安克雷奇軍事基地一對一會晤,還稱川普未來或有訪俄可能。阿拉斯加是一個具有特殊地理與歷史意義的美國海外州,其殖民背景與交易符號是難以抹去的印記。2021年3月18日至19日中美高層在此戰略對弈,成為中美關係分水嶺。川普與普丁在此頗具象徵意義之地討論烏克蘭危機,議程和動機引起國際社會密切關注和極度好奇。
俄羅斯總統助理烏沙科夫對媒體說:「俄美是近鄰。俄方代表團僅需飛越白令海峽,在阿拉斯加舉行兩國領導人會晤符合邏輯。」阿拉斯加州州長邁克·鄧利維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說,阿拉斯加位於北美與亞歐大陸的戰略十字路口,北接北極要衝,南扼太平洋門戶,是美國國防安全、能源命脈和北極戰略的重要支點,在這裡舉行美俄領導人會晤「非常合適」。阿拉斯加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曾屬於俄羅斯帝國。兩國島嶼間距離只有4千米。
有智庫分析,阿拉斯加會談或涉及北極資源開發、中俄軍事部署及延續「美國優先」強硬地緣政治。阿拉斯加是共和黨潛在票倉,此舉或將爭取能源產業支持,呼籲「能源主導」政策,轉移國內爭議,固化強人形象,同時以非建制方式重塑談判邏輯,於戰略要地向國際間接傳遞對抗信息。烏沙科夫早前指,俄美領導人將重點關注烏克蘭問題。美國務卿魯比奧亦對媒體表示,俄烏衝突需要明確兩件事:停火和領土問題。
學界認同俄美以討論俄烏為契機達成交易,成就大國默契與共識是不爭事實。在阿拉斯加和北極,兩國利益交匯,發展大規模互利項目前景可期。阿拉斯加蘊藏豐沛石油和天然氣,是北極航線和黃金資源地。俄媒報稱,普丁料將推介俄美在北極地區合作意志,促進北極和遠東經濟,為打破俄美在北極理事會框架內合作僵局創造契機。川普「強人政治」試圖肢解既有經貿及地緣秩序,爭奪話語權、主導權及中美談判有關話題。
川普的大國新思維及其原理
川普專於交易的商人思維和性格偏好或許註定其覬覦北極。直面中國、印度、南美及非洲第三世界的聚合與崛起,現實主義安全觀取代自由主義安全觀、從美國大國利益出發、放棄對於多邊安全主義的執著與刻意、強化國內軍事力量、繞開地區及小國衝突、驅使歐洲各自為政、承擔自身安全防衛並與各類統治者,甚至密切與威權政府關聯以達成有利於美國的各種交換、交易乃至妥協或是不得已而為之。
川普國際秩序思維,不是大英帝國全球秩序模仿與回歸,而是具有個人品格與時代烙印的全新體系。不管國際殖民、全球關稅,抑或擺佈他國命運之「日不落帝國」基因和「簡單粗暴邏輯主軸」雖未變異,但在中東,多國經濟秩序已成形,放棄干預,衝突機率降低,則更有利於集中精力;在歐洲,川普新政要說服各國自由主義政府困難重重,所以降低安全負擔,漠視多邊協定,解脫矛盾紛爭,或可讓「美國再偉大」順風順水。
至於俄烏戰爭,川普意在調停。至於結論與否,土地可否換和平,試水深淺,戰略測試,最終達成政治交易是初衷又是目的。俄羅斯雖不在經濟強國之列,但大國政治下,經濟或許可以委身屈尊。要因應終極對手,保持「世界第一」,消弭危機,化解矛盾,視敵為友,避免衝突乃基本遵循。如若能解除對俄制裁,釋放國際空間,就會有可能把主要資源聚集太平洋,強化競爭力,全面抗衡對其構成挑戰的東方大國之壓力。
川普國際新秩序直接否定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拒絕譴責明火執仗入侵者,與非真正意義上的民主政權言和。他一邊稱「我相信坐著審判是上帝的工作,而我的工作是捍衛美國,促進穩定、繁榮與和平」,一邊又對格陵蘭、巴拿馬乃至北極圈聲索,加重國際社會疑惑。放棄干預外國內政又苛求如俄烏戰爭、剛果戰爭及胡塞武裝等各國外部之行徑。就連澤連斯基可否出席15日阿拉斯加峰會,據悉最終須將交由川普總統決定。
川普表示,在和普丁會晤之前,不必先見烏總統。當地時間9日晚,英法德等六國領導人及歐委會主席聯合聲明,呼籲任何有關烏克蘭危機解決方案必須保護歐洲與烏克蘭重大安全利益。「紐約時報」6日報導說,川普視歐洲為「不可信任對象」,加深了歐洲內部裂痕。俄美會晤背後有各自戰略考量,政治利益及外交成績是會談動機,俄美烏三方底線仍高,歧異尚大,遑論一次會談完全成就彼此意志,但凍結戰場未必不可預期。
大國意志雖具挑戰平衡戰略或成就動機
俄烏衝突逾三載,烏克蘭內鬥、俄美矛盾、美歐互懟、乃至歐洲各國間紛紛擾擾,令俄烏問題愈加複雜,斬不斷理還亂迫使川普決意終止這場看不到勝利的戰爭,從而佐證「政治正確」,讓所謂孤立主義(實質意義上的排除中俄的新國際秩序或新多邊機制重建)有助於川普連任。11日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作為歐洲支持和平計劃一部分,烏克蘭在俄美會晤前烏立場有所軟化,戰火有望凍結,俄或可獲得其實際控制的烏東四地。
歐洲國家通過「志願聯盟」持續給予烏克蘭「實質性軍事和財政支持」。川普8月11日則稱,「我們要知道普丁想法,若是一個公平協議,我會向歐盟、北約及烏克蘭領導人公開」。川普由就任時「24小時解決俄烏問題」到提出對俄制裁再到阿拉斯加高峰會前釋放「試探」信號,以「建設性對話」為由淡化外界預期,模糊媒體提問,稱兩人能否達成協議非其一人決定,隱含峰會機具挑戰,雙方意志得以滿足,方可成就大國戰略平衡動機。
國家元首直接參與談判解決紛爭最有益於談判結果的達成。俄烏衝突囿於多國利益及地緣政治,各種勢力角逐與掣肘必然在粗獷草率「突擊」中殘留更深入更繁雜的中長期疾痼。俄美交流平台為終結俄烏戰爭編織框架提供意圖,亦為重塑新形势下的大國关系提供窗口。美國試圖通過缓和美俄关系,弱化中俄互信,而俄羅斯琢磨如何将计就计,以俄中关系为筹码,向川普反向施措,為重塑大國形象,成就俄羅斯強國意志。
大國思維與國際秩序的衡量與考證,需要辯證看待不同國家行為邏輯及其影響。個別大國基於傳統霸權思維不斷異動,對國際新秩序造成干擾與衝擊,視國際競爭為「你輸我贏」,加劇地緣爭鬥,破壞全球穩定,削弱國際法權威性,以冷戰式軍事集團的擴張構築對立陣營。國際關係是各國根據自身國情對外不斷動態調整、在多種力量相互作用下實現妥協。只有推動建立更加合理公正新秩序,持續與世界各國一起促進合作共贏新型國際關係,強化治理架構韌性。
大國關係戰略格局的基礎是國際力量決定國際秩序穩定或失衡。新一輪大國競爭給國際關係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各種軍事同盟衝擊經濟民生,大國外交以權勢轉移和秩序塑形為標的,彰顯大國意志和影響實力。俄烏衝突作為雅爾塔體系延續下來的舊有國際秩序進一步「禮崩樂壞」的最新表現,挑戰國際規則,擾亂全球秩序穩定,時代嬗變加劇國際社會陷入對抗陣營。美俄大國戰略思維因此對國際新秩序的衝擊體現於對現行國際規則和治理體系以及雙方在烏克蘭危機中的博弈廣度與深度。
川普以「實力求和平」,試圖藉軍事威懾和利益交換重塑國際格局擴張北美實力範圍,削弱多邊合作機制;俄羅斯力阻北約東擴,通過烏克蘭問題測試美國底線及與之在能源開發與否,加快走出經濟困境及西方圍剿的困境;中俄倡導維護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在烏克蘭問題及美國「印太戰略」上保持協調。美國借助制裁、稅收及軍事行使單極霸權,肢解全球產業鏈,引發多國及第三世界對主權和安全的迷茫與困擾。中美俄被視為影響國際秩序大國,對創建全球格局和肢解國際關係,視角不同,觀感迥異。
全球格局再平衡維護國際新秩序
新保守主義外交觀對川普影響深遠,即美國不需要盟友,憑實力單乾成就「美國夢」。2016年川普就開始宣稱,要結束克林頓全面開放美國市場、給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普惠原則的全球化,重新建立美國主導的世界經濟秩序。美國最新「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卻把俄羅斯和中國並列為最大威脅,尤其視中國為威脅美國的正在崛起的超級大國。美國為從俄烏深淵中解脫不惜犧牲歐洲及烏克蘭,而俄羅斯雖缺失與美國戰略競爭資本且根本改善俄美關係並不現實,但若俄中關係牢不可破,就足以令美國在全球範圍難施拳腳。
美國政府過往亦很看重與印度准盟友關係,將印度定位為對抗中國不可或缺一角並將對付中國的亞太戰略重新定名為「印太戰略」,雖然加入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對話,但印度始終維持外交自主不結盟,因此游刃有餘於美中俄大國博弈過程中。7月31日美國關稅重賦印度,使之面對外交選邊重大壓力。沒有開放國內市場及停止購買俄羅斯能源等全力配合美國要求,川普則抨擊印俄兩國關係日益緊密,指責印度「在所有人都希望俄羅斯停止在烏克蘭殺戮之際,印度卻加速採購俄羅斯石油及天然氣」。
印度與中國存在戰略競爭和邊境矛盾,歐盟對印度購買俄國能源的不滿壓縮了莫迪政府外交自主空間;美國打壓印度同時示好和優待印度多年宿敵。降低巴基斯坦關稅之際,指定美國能源公司協助巴基斯坦開採石油天然氣以強化巴國能源儲備能力,侷限莫迪國際關係。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傑佛利·薩克斯對印媒「印度斯坦時報」說,美國政客對印度從來漠不關心,印美結盟對抗中國難獲任何安全利益,無需與美合夥取代中國供應鏈。印度政府顯然已來到在中美之間做出短期主義與長期主義評估與取捨最佳時機。
美國對印度詆毀及高關稅(50%)歧視,刺激了印度當局派軍隊艦船到南海與菲律賓抱團取暖舉行針對中國的聯合巡弋。然而,印度又緊急通知國內航空公司為中印恢復直航做準並積極準備時隔多年再度到中國追捧「上合」,表達誠意,刺激挑逗美國,引起川普注意。莫迪是否打中國牌牽制美方,依靠投機對沖美國壓力,其政策誤判和不可持續性或難在地緣政治上獲得戰略利益,印度現實政治及國情特點料迫使印度當局不得不在中美關係上理性抉擇和長遠視之,當然,對中國亦或戰略機遇。
中俄合作有待深化 冀望中国更大作为
「俄羅斯生意人」近日報導,15日俄美阿拉斯加峰會,將伴隨美國多場軍事演習,內容涉及發揮指揮管理職能,支持北極地區防禦任務;為展示戰備,在阿拉斯加開闢新戰區。五角大樓表示,追蹤攔截巡航導彈是演習目的之一。「北極邊緣」等多軍種聯合演習,發生在首腦峰會之際,檢測美軍極地攻防兼備作戰能力,利用優勢兵力和先進武器在北極圈構建封鎖區。北極上空是美俄博弈區域,此類科目,顯而易見,針對俄羅斯。
川普13日在華盛頓表明,普丁若拒絕停火建議將面臨「非常嚴重後果」。普丁深諳川普意圖,肯定中國是支撐俄羅斯在俄烏戰爭中重要夥伴和穩固關係。8月8日俄羅斯總統普丁致電中國最高領導人,通報俄美溝通情況,強調俄中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任何形勢下的堅定不移。中國領導人表示樂見俄美互動促進改善關係,同時對俄美聯手制華可能性及可行性並無顯示忌憚及疑慮,一方面似乎折射中國對零和博弈局限及軍事擴張隱患的言不由衷,另一方面凸顯,中國作為全球大國向強國邁進的自信與決心。
中國對國際新秩序建設注入新理念、新機制、新安全觀、新型大國關係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創新元素;俄羅斯則旗幟鮮明批評西方所主張的國際秩序,堅持維護聯合國地位,在實踐中「自助自保」、「自成一體」。世界正處在舊秩序瓦解但新秩序尚未成熟歷史時期,有專家甚至質疑未來會否存在所謂國際秩序,各国因此必然面对更為繁雜大國博弈,究竟是按照美国利益重新划分全球阵营還是正視新现实,視閾不同,當見仁見智。
中國於上個世紀80年代明確提出構建國際政治經濟雙重秩序,提倡以聯合國憲章為核心,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國際政經新格局。中國是在後冷戰時期新國際秩序中發展壯大,因此是維護者又是改革者和建設者。中國視角的「新秩序」,是對現有國際秩序的補充和擴展,而不是所謂對現存國際秩序「最大挑戰」。因此,中國在國際事中直面更多挑戰,在責任、權力與義務上冀望更多更大作為。
(作者:邢云超,系香港社會學及國際問題專家)
《中華時報》致力於為大家提供客觀中立、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和多元客觀的新聞報導。 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見解,不代表《中華時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