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明問知否?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530)
艾 慧
靈明問知否?諸境遙迢遙。
不知己不知,蒙昧行屍笑;
知己之不知,若疑尚可教;
知己之須知,求索盡窮妙;
不知己玄知,覺道醉逍遙。
2025.09.01
東方智慧的當代迴響——呂國英哲詩《靈明問知否》品鑒
真正的智慧始於對無知的承認。呂國英先生的《靈明問知否》,以詩為舟,載我們橫渡認知之海。那一聲“靈明問知否”,不是訓詁,不是考問,而是黎明前的第一聲鳥鳴,喚醒沉睡的性靈。
人常困於“不知己不知”。如同密室中人,不見光,便以為世界本無光。更可悲者,以蒙昧為資本,笑清醒者癡狂。詩中“蒙昧行屍笑”五字,寫盡人間最大的悲劇——不自知的淪喪。
轉折在“知己之不知”。這一轉,石破天驚。人終於推開一隙窗,看見自己的局限。疑問不是弱點,而是覺醒的開始。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正是這“若疑尚可教”的西洋迴響。
知有涯而生也無涯。何為“須知”?這是求索者的關鍵抉擇。不是泛舟學海,而是掘井及泉。專注一方,深研一理,方能觸達知識深處的精微與美妙。這是智慧的減法,是選擇的藝術。
至境常在言語之外。“不知己玄知”不是退回蒙昧,而是歷經求索後的昇華。如嬰兒返璞歸真,卻是帶著全部經歷的回歸。此時,道成為呼吸,智慧成為本能,人終於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得大自在。
這首小詩竟是一部完整的認知哲學。從蒙昧到覺醒,從求索到悟道,四十字間藏著一部《工具論》一部《道德經》。今日資訊氾濫,知識支離,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這樣的提醒:真正的智慧不在積累多少,而在澄明幾許。
詩的最後,“覺道醉逍遙”五字餘韻悠長。那“醉”不是昏沉,而是陶然忘機;那“逍遙”不是逃避,而是與道偕遊。至此,知與不知的分別心終於消融,人回到了最本真的存在狀態——與萬物為一,與天地共生。
呂國英這首詩的價值,不僅在於說清了認知的階梯,更在於指出了一個現代人安頓心靈的可能方向:在無窮的知識面前,保持謙卑而不妄自菲薄,專注求索而不迷失方向,最終在知行合一中抵達精神的自由。
這是漢字的精妙,也是東方智慧的當代迴響。
附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