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中教授尊鑒:
一別經年,仰念殊甚。欣聞教授再度勇擔大義,以“救黨救台灣救兩岸”為理念,在19日上午登記參選中國國民黨主席,倍感鼓舞。
作為堅定推崇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理想的大陸人士,本人深慮當下的民進黨執政團隊,在中美多領域博弈中選邊站隊並執拗於“親美抗中”的嚴重後果,不希望今日烏克蘭的悲劇在明日的台灣上演,由衷期盼教授在本次中國國民黨主席競選的民主進程中,集中精力與諸位參選人進行切中時弊的政策辯論,影響和主導中國國民黨未來重大政策的走向。更期待教授提出的兩岸政策主張,能夠經受起中國國民黨內部、整個台灣社會和大陸各界人士的嚴格檢視。
大陸自鄧小平先生主導制定以“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謀求國家統一的大政方針後,在對台政策上一貫穩定,並延續至今。2019年新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座談會上,倡議兩岸共同探討“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又為雙方通過和平對話化解政治分歧,提供了更加寬闊的政策討論空間。
與鄧小平同時代的蔣經國先生,主政時期確立了“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大陸政策,直至李登輝主政前期仍未改變,並且制定了國統綱領,成立了國統會。非常遺憾的是,李登輝主政後期因訪問美國康奈爾大學與大陸交惡,扶持台獨勢力抗衡國民黨內部的統派勢力,導致國民黨追求國家統一的大陸政策開始有所鬆動。
2000年,主張台灣獨立的民進黨上台執政,兩岸關係從雙方以不同方式追求國家統一,逐步演變成統獨對立,整個台灣社會也在統獨對立中嚴重撕裂。
2008年,馬英九競選團隊堅持求同存異的九二共識,採取“不統不獨”的中間策略,重新贏回台灣執政權。兩岸“擱置政治爭議、共創經濟雙贏”,共同簽署了二十三項合作協議,推動並深化了兩岸的和平發展。由於九二共識中“存異”的部分一直未能及時化解,兩岸政治對話遲遲無法開啓,最終導致太陽花學生運動的發生,以及後來的民進黨重返執政至今,兩岸官方再次中斷交流已有九年多了。這就是兩岸關係的現狀。
因而,重啓兩岸官方對話,才是當前海峽兩岸人民的急切期盼,也是執政兩岸的共民兩黨以及在野國民黨的共同責任。作為本次中國國民黨主席的有力競爭者,教授應當登高望遠,總攬全局,提出一套不僅能夠整合國民黨、進而整合台灣和重啓兩岸和平對話,而且能夠令國民黨、民進黨和共產黨三黨都能信服和接受的兩岸政策主張。
不論是以前國民黨執政,還是現如今民進黨執政,都曾呼籲大陸方面正視中華民國的現實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在武力推翻中華民國的基礎上建立的,現在要大陸回過頭來重新承認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國家,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台灣各界應當換位思考:大陸如何正視中華民國,才能讓兩岸雙方都能接受?
在此,我提議兩岸根據各自憲法,承認對岸是自己憲法架構下的政治特區。
亦即: 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台灣承認大陸地區是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的政治特區,實際統治大陸地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就是中華民國憲法架構的大陸特區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陸承認台灣地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架構下的政治特區,實際統治台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架構下的台灣特區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架構下的特區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亦是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的特區政府,雙方完全對等尊嚴。
在兩岸互認政治特區的基礎上,雙方重啓大陸國台辦和台灣陸委會之間的平等對話,把兩岸間存在的所有問題都擺到桌面上,什麼問題都可以談。
最後懇請教授採納本人以上提議,作為中國國民黨兩岸政策新主張,在黨主席競選過程中深入討論,率先於中國國民黨內部形成共識,進而以此推動中國國民黨與民主進步黨展開對話協商,聚同化異、求存精進,逐步凝聚符合中華民族大義與兩岸民心的“台灣共識”,引領2350萬台灣同胞跨越海峽之隔,融通血脈之情,與14億大陸同胞攜手描繪“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的歷史畫卷,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嶄新篇章。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依教授目前支持度之低迷,惟有提出立場硬朗、能夠重啓兩岸官方對話的新政策主張,方能氣勢如虹,定鼎乾坤。
教授加油!
兩岸和平義工 楊海峰
2025年9月19日
楊海峰簡介:中國大陸民間學者,潛心研究台灣問題和國際關係三十七有餘
(《中華時報》致力於提供全面多元的新聞報導, 旨在為大家提供多角度評論分析。本報刊登的文章純屬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