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君未至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589)
莊鴻遠
冬至君未至,陽生親若虛。
道行非天諾,如境問誰餘?
(癸卯冬至)
2023.12.22
在缺席中照見存在
——呂國英哲詩《冬至君未至》賞析
冬至,是年光行進中最深的沉默。呂國英先生擇此日提筆,並非為了記錄節氣,而是為靈魂的等待與覺醒,尋一個安頓的時辰。
詩題中,“癸卯冬至”是確鑿的時空座標,而詩句卻始於一場“未至”——“冬至君未至”。這看似矛盾的起筆,立刻將我們引向一個深邃的境域:我們等待的,或許從來不是一個具體的人或結果,而是一種生命應有的圓滿狀態。這份“未至”,為全詩鋪開了空曠的期待。
然而,天道無言卻運行不息。“陽生親若虛”,是詩中最為溫暖的轉折。陽氣初萌,無形無相,詩人卻用一個“親”字,賦予其可感的溫度與親近;再以“若虛”點破,道出這生命本源之力,正在寂靜與虛無中悄然生髮。最深刻的真實,往往以最微妙的形式顯現。
後兩句由自然的觀照轉入精神的叩問。“道行非天諾”,如當頭棒喝,破除迷執。大道之行,並非上天的承諾與恩賜,它只在躬身踐履中徐徐展開。最終的落點“如境問誰餘”,將天地外境與內心觀照融為一體。這面由心生成的“鏡子”,既映照萬物,也映照自我。那一聲“問誰餘”的發問,既是向浩瀚天地的探尋,更是對內心本源的回歸。
整首詩如一枚素白玉佩,質地清冷,卻因蘊含天地生息之理而漸生溫潤。它告訴我們:在極致的靜默與等待中,真正的生機正在孕育;向內心的“如境”求索,或許正是通往廣闊天地之路。
這或許就是哲詩的力量:它不提供答案,只映照沉思的光澤。感謝呂國英先生,以簡淨之筆,贈我們一片可供安頓精神的冬日虛空。
全詩無華麗辭藻,卻在節氣、人情、哲思的流轉中,留下悠長餘味,恰似冬至初生的陽氣,微弱卻耐人尋味。
附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九部,著述藝術評論、學術論文上百篇,創作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