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10月4日訊)2025年10月4日,由中華時報傳媒集團(香港)發起的第七屆國際城市文化論壇成功在日本大阪歷史博物館落下帷幕。作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文化交流平臺,本屆論壇以“城市韌性:在全球不確定性中構建可持續未來”為主題,彙聚多個城市學者、藝術家,通過主旨演講、圓桌論壇、文化展演等形式,促進東西方城市間跨界協同與合作機制探索,彰顯了大阪作為“亞洲創意之都”的文化凝聚力。
國際城市文化論壇是由中華時報傳媒集團主席、香港藝術研究院院長、香港美術學院院長曾曉輝教授於2018年宣導發起,由中華報業集團、中華時報傳媒集團等相關機構主辦,是一個重要的國際性交流文化平臺,旨在促進各國、各地區文化交流與合作,迄今,已成功在紹興、陽春、廣州、澳門、香港、新加坡等地舉辦了六屆。

本屆論壇由中國藝術研究院訪問學者、日本水墨藝術協會會長、日本華人美術家協會會長王子江教授擔任論壇主持。

致辭結束後,曾曉輝主席分別向傅益瑤老師、賀偉老師及日本大阪博物館贈書法墨寶。
緊接著,剪綵環節正式啟動,曾曉輝主席及各位主理嘉賓一同為本次論壇剪綵,祝賀第七屆國際城市文化論壇成功舉辦!
榮譽表彰,致敬城市文化發展先鋒
論壇期間同步舉行隆重的榮譽表彰儀式,向在文化傳承、科技創新及城市發展領域作出卓越貢獻的個人與單位頒授8項年度大獎,涵蓋終身成就獎、城市文化貢獻獎、國際城市精英獎及星火文化傳承獎等,全面肯定其為城市文化繁榮注入的強勁動能。值得關注的是,頒獎典禮現場同步啟動第六屆紫荊花詩歌大賽與第四屆維多利亞國際攝影大賽,誠邀全球文學與影像創作者以筆墨與鏡頭詮釋城市之美,續寫文明對話新篇章。




頒獎儀式後,曾曉輝主席與主理嘉賓共同為中華時報傳媒集團屬下日本公司“分社”揭牌。作為世界華人重要的傳統媒體集團,中華時報一直堅持“弘揚中華文化、關注華人民生、反映社會民情、把握世界風雲”的宗旨,致力於“讓世界瞭解中華,讓華人融入世界”的目標。此次新公司的成立,標誌著中華時報的傳媒版圖進一步擴大,將為行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高端對話激蕩思想,共繪城市韌性藍圖
本屆論壇聚焦“全球不確定性下的城市韌性構建”主線,設置專家主旨演講、圓桌論壇及實踐案例分享三大核心環節。王鍵教授、楠元純一郎教授等海內外專家學者圍繞數字經濟賦能、ESG治理實踐、社會公平機制及城市創新戰略等關鍵議題展開深度研討,系統探討應對全球變局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實施路徑與戰略支點。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中華日本學會理事王鍵教授以《凝聚數字經濟與資訊技術領域的中日合作》為題,在中日城市合作領域,論壇指出數字經濟是重要合作方向,雙方在智慧城市建設、大數據防災減災、綠色數字技術研發等方面存在廣闊潛力,但也面臨技術標準對接、數據安全保障等挑戰,需通過政策協調與企業協作突破瓶頸;東洋大學法學部教授、國際人類命運共同體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楠元純一郎教授聚焦《大都市東京,強韌性和ESG》,探討社會與ESG理念對城市抗風險能力的提升作用;此外,資訊管理專業創新特色大學客座教授、NHK資深製片人堂滿一成先生帶來《從古代城市難波京到大阪——國際都市的創新戰略》演講主題;中國聊城齊魯理工學院的董河東教授以《時空對話:公共藝術作為城市韌性的見證者——以中國聊城十二生肖雕塑廣場為例》為題,書寫城市變遷的記憶座標,促進人際聯結,激發文化自信;公益社團法人日出町銀髮人才中心代表理事副會長松尾欣治先生從社會契約論視角解讀《城市的誕生與個人的出現——從社會契約論到城市文化》;最後,由大阪公立大學大學院經營學研究科博士倪昳傑、大阪公立大學大學院經營學研究科博士馬力,分享《全球化與地方性博弈中的城市韌性建設》,為城市未來可持續發展作分析。





此外,論壇現場還進行了第八屆國際城市文化論壇的交旗儀式,此舉象徵著論壇的傳承和延續,也標誌著明年國際城市文化論壇的舉辦,論壇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為城市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提供更廣闊的平臺。
藝術賦能 文化互鑒
開幕式前,香港理工大學的鄒倫倫博士以古箏演繹《高山流水》《櫻花謠》《滄海一聲笑》,寓意日中友誼長存堅固、兩國人民對彼此文化藝術的瞭解與傳揚。

論壇特別設計展出海內外知名藝術家精品力作,從傳統的花鳥山水、人文歷史,到現代的都市繪景、百姓生活,為與會者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思考空間。

本屆論壇通過多維度思想交鋒與實踐經驗共用,為全球城市應對發展挑戰貢獻了創新思路,充分彰顯了文化引領在城市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核心驅動作用與蓬勃生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