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現代相臻 文學文化兼具
——呂國英《中國酒文化千字文》藝術特色
莊鴻遠
呂國英先生的《中國酒文化千字文》以五言為骨、文化為魂,在語言錘煉、結構設計、美學表達與內容融合層面展現出鮮明且獨特的藝術特質,既繼承古典詩歌傳統,又融入當代文化視野,形成兼具文學性與文化性的創作風格。
語言藝術——
極致錘煉的 “一字不重、一韻到底”
作為作品最顯著的語言標識,“一字不重” 與 “一韻到底” 的創作手法,打破傳統五言詩的表達邊界,實現語言形式與文化內容的高度統一。
“一字不重”:高密度、無重複的辭彙編碼
全詩(含釋文)共3000字,正文無一字重複,且每個字詞皆精准對應歷史典故、文化概念或人物特質,拒絕冗餘表達。例如 “哲慧巨擘篇” 中,寫諸子與酒的關聯:“老聃無為思,會融渾交感”“仲尼論語注,無量不及亂”“莊周漁父藉,樂不選具然”,“渾交感”“無量亂”“不選具” 分別提煉老子 “天地渾然”、孔子 “飲酒有度”、莊子 “隨性自然” 的思想核心,一詞一義、一字一典,既避免辭彙重複,又實現文化資訊的高密度傳遞,展現作者對歷史術語與古典辭彙的精准掌控。
“一韻到底”:綿延連貫的韻律營造
全詩以 “an” 韻貫穿 16章全詩,打破古典五言詩 “四句一換韻” 的常規,形成如酒文化傳承般 “綿延不絕” 的韻律感。從序章 “混沌鴻蒙開,天地初分際” 的 “際(jì)”,到終章 “神遊無極外,笑看時空禪” 的 “禪(chán)”,同韻腳貫穿始終,且通過 “頂針”“對仗” 強化韻律連貫性。如 “乾祭王權篇”:“軒轅肇乾祭,祈佑族群繁。夏商祀典隆,周皇釋德端”,前句 “繁(fán)” 與後句 “隆(lóng)”“端(duān)” 同韻承接,“肇乾祭” 與 “祀典隆”、“規儀制” 與 “易丘圓” 對仗工整,既符合五言詩的節奏美,又讓歷史脈絡的銜接更自然,使讀者在誦讀中感受文化流動的韻律。
結構設計——
“歷史縱貫 + 文化橫鋪”的立體框架
作品以 “酒” 為核心線索,構建 “縱向歷史演進 + 橫向文化分層” 的雙重結構,形成覆蓋中國酒文化全景的立體敘事體系。
縱向:從起源到哲思的歷史閉環
以 “序章・天醴妙成篇” 追溯酒的起源(“狄康猿猱釀,儀夥杜康猿”),將酒的誕生置於 “混沌鴻蒙” 的天地初開之際,賦予其 “偶然寓必然” 的哲性起源;正文 12 章沿歷史脈絡展開,從 “乾祭王權篇” 的軒轅祭天、夏商祀典,到 “鼎革酎瀾篇” 的商周鼎革、唐宋興衰,再到 “九域飄釀篇” 的近代萬國博覽、中外交流;最終以 “終章・酒道乾坤篇” 收束,提出 “國祚興衰系,蒼黎榮辱連” 的核心命題,將酒從物質層面昇華為 “問乾坤、歸禪境” 的精神載體,形成 “起源 — 發展 — 昇華” 的歷史閉環,讓酒文化的傳承脈絡清晰可感。
橫向:多維度的文化分層敘事
在縱向歷史之外,作品以 “酒” 為紐帶,串聯政治、哲學、藝術、社會等多元文化維度,每個維度皆有專屬篇章聚焦:
政治維度:“乾祭王權篇” 寫酒與祭祀、王權的綁定(軒轅祭天、嘉靖分設地壇),“智勇樽俎篇” 寫酒在政治博弈中的作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周尼相笑酌的外交智慧);
哲學維度:“哲慧巨擘篇” 將老子 “無為”、孔子 “無量不及亂”、莊子 “樂不選具然” 等哲學思想與酒結合,展現酒對哲思的催化;
藝術維度:“詩酒江山篇” 盤點阮籍、李白、蘇軾等詩人的酒中創作,“書狂酣興篇” 聚焦王羲之、張旭的 “醉筆” 書法,“丹青醉美篇” 關聯吳道子、範寬的酒助畫興;
社會維度:“草莽鏗鏘篇” 寫劉關張、梁山好漢的酒中豪情,“紅妝觴情篇” 述班昭、李清照等女性的酒中情志。
這種分層敘事讓 “酒” 成為透視中國文化的多棱鏡,既見王權更迭,也觸文人風骨,更感市井溫度。
美學表達——
“氣墨靈象”與“哲慧詩派”的深度融合
作為 “氣墨靈象” 美學理論與 “哲慧詩派” 的創立者,呂國英將 “氣(文化氣韻)、墨(藝術載體)、靈(精神內涵)、象(審美形象)” 的理念融入詩歌,使作品兼具 “史的厚度”“詩的美感”“哲的深度”。
“氣”:貫通古今的文化氣韻
“氣墨靈象” 中的 “氣” 指文化的生命力與流動性。作品從 “混沌鴻蒙” 的酒起源,到 “鄭和攜醑航” 的古代中外交流,再到 “萬國博覽譽” 的近代傳播,將酒文化的 “氣” 貫穿千年。如 “絲路駝鈴浩,玉液潤疆遠”,以 “駝鈴”“玉液” 為意象,既寫古代絲綢之路的酒文化傳播,又暗含文化交融的 “氣脈”,讓歷史不再是孤立片段,而是流動的整體。
“象”:具象與抽象結合的審美形象
“靈象”強調“具象承載抽象”,詩中大量以“酒器”“場景”等具象,承載 “哲思”“精神” 等抽象內涵。如 “書狂酣興篇”“羲之戲流殤,蘭亭翰墨傳”,“流觴” 是具象酒器,“蘭亭翰墨” 是具象書法作品,背後卻承載王羲之 “醉後作序”的藝術靈感與中國 “酒助文思” 的抽象精神;“智勇樽俎篇”“匡胤釋兵權”,“杯酒” 是具象場景,卻暗含 “以柔克剛” 的政治智慧,實現具象與抽象的統一。
“哲”:“哲慧詩派” 的核心表達
“哲慧詩派” 以 “以詩載哲” 為核心,作品幾乎每章皆含辯證哲思:序章 “偶然寓必然” 解讀酒的起源本質,“哲慧巨擘篇”“良知中正關” 傳遞王陽明的酒悟,終章 “仁慧神聖通,禽獸魔鬼淵” 揭示酒的雙重性(適度則近神聖,縱欲則入深淵)。這種哲思並非生硬說教,而是融入歷史典故:如 “鼎革酎瀾篇” 以 “文景治盛世” 與 “天寶寵衰漸” 對比,自然引出 “酒能興邦,亦能誤國” 的辯證思考,實現 “史中藏哲,詩中見慧”。
內容融合——
“史、詩、哲” 的三位一體
作品打破 “詠史”“詠物”“說理” 的界限,實現歷史事實、詩歌美感與哲學思考的深度融合。
史為骨:嚴謹的歷史考據
詩中所有典故均源自正史、經典文獻或公認傳說,如 “乾祭王權篇”“軒轅肇乾祭” 源自《史記》中軒轅氏祭祀的記載,“鼎革酎瀾篇”“紂築池林欲” 出自《史記・殷本紀》商紂 “以酒為池,懸肉為林” 的典故,“智勇樽俎篇”“匡胤釋兵權” 對應《宋史》中的 “杯酒釋兵權” 事件,確保歷史內容的真實性,為作品奠定 “史的基石”。
詩為魂:凝練的詩歌表達
即便承載厚重歷史與哲學,作品仍保持詩歌的凝練與美感。如寫李白 “太白鬥酒豪,飲中八仙冠”,僅十字便勾勒出李白 “鬥酒詩百篇” 的豪態與 “飲中八仙之首” 的地位;寫李清照 “清照贏婉宗,忘歸興盡晚”,以 “贏婉宗” 點出其 “婉約詞宗” 的身份,“興盡晚” 化用 “興盡晚回舟” 的詞句,既含典故,又具詩韻。
哲為核:深層的價值思考
作品最終指向對 “酒道”與“人文”的哲學追問,終章 “國祚興衰系,蒼黎榮辱連”將酒與國運、民生綁定,“諸境問乾坤,極外笑歸禪” 則將酒的意義昇華為對“乾坤”“禪境”的思考,使作品超越“酒文化梳理”的表層,成為對中國文化精神的深層解讀。
2025.10.17·北京
附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集成凝煉酒文化。出版專著九部,著述藝術評論、學術論文上百篇,創作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書象”簡論》《人類賦》《中國牛文化千字文》《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酒文化賦》《中國酒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