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人形機器人距離日常生活還有多遠?

中新社北京5月18日電 (記者 劉育英)人形機器人的不斷迭代升級,不僅是科技進步的顯著標志,更預示著人類生活方式即將發生一場前所未有的顛覆性變革。

那麼,人形機器人何時能够進入千家萬戶?在17日舉行的2025搜狐科技年度論壇上,學界和業界專業人士就商業化落地現狀與爭議、技術挑戰、人才培養等熱議話題各抒己見。

從2022年起,ChatGPT等大模型帶來人工智能在機器人行業的大規模落地,人形機器人被定位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後的下一代顛覆性產品”,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碼,地方政府將其視為拉動產業鏈的制高點,各地爭先恐後佈局。不過,投資人朱嘯虎提出,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路徑不清晰,落地很難。

樂聚機器人創始人兼CEO常琳表示,人形機器人是否有用,是判斷其是否有泡沫的核心問題。人形機器人需要真正走進生產和生活,創造價值。“很多人說亦莊馬拉松把人形機器人從視頻拉到了現實,這是很好的事情,是人形機器人走進大眾的必經之路。”常琳說。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靈寶CASBOT創始人兼董事長張正濤表示,人形機器人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產生的大裝置,其價值在於推動多個領域的技術進步。

他認為,當前人形機器人整機自主決策能力不足,需通過遙控操作、手眼協作與傳統視覺伺服控制結合。隨著數據積累,未來1-3年該領域將產生質變,且實現質變的形態不一定是雙足,類人形或輪臂式機器人也可能成為突破方向。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研究員、機器人控制實驗室主任趙明國指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需要時間,公眾對其進入家庭的預期不應過高。他提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可以借鑒自動駕駛的分級思路,逐步提升機器人的自主能力。

今年春晚,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跳舞的節目贏得喝彩。宇樹科技副總經理王啟舟分享經驗稱,宇樹的四足機器人已經可以在電力巡檢、化工等領域應用,這用了9年時間,對人形機器人還需要耐心,以及進行持續的技術迭代。

真正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形機器人面臨很多技術挑戰。趙明國認為,人形機器人需要提升感知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和與人的協作能力。常琳表示,人形機器人的底層運動性能方面國內有一定優勢,但在上肢操作和感知任務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人形機器人現在最大的難點還是智能化,”王啟舟表示,機器人的精準度、末端的操作可執行性,這些都需要進步。

張正濤則提出,人形機器人的硬件國產化率比工業機器人樂觀很多,核心關節和GPU計算板卡等零部件仍有待國產化突破,但整體國產化率已較高。

今年來,對機器人的投資熱度仍然不減。張正濤感受到,前來深度溝通,想要投資機器人賽道的機構明顯變多,而且對賽道的理解更加深刻。

常琳預測,未來五到十年內,機器人將在生產、生活和工作中廣泛存在。趙明國則希望未來機器人能够達到讓人們願意付費觀看表演的程度,走入家庭。(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