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裏江山作吟詠:冷夏詩詞歌會》是由海南大學與海南省作家協會聯合主辦的大型文化活動,也是國內首次以單一詩人作品為表演主體、並以詩人名字命名的大型詩詞晚會。
《冷夏詩詞歌會》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鑒時代變遷與藝術之美”為主題,聚焦港澳問題專家、學者型詩人冷夏教授的舊體詩詞作品,通過多元藝術形式進行沉浸式演繹。
該詩詞歌會日前在海南大學思源學堂舉行,融合朗誦、歌舞、戲曲等19個節目,分“序曲”及“時代足跡”“風雅傳情”“山河詠唱”“家國情懷”四大篇章,殿堂級的朗誦藝術家徐濤、世界著名男高音莫華倫等二十多位優秀專業演藝人員,以及幾十名海南大學學生和幼稚園學生參與演出,現場千餘名觀眾現場觀看及互動,海南日報新媒體、海南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傳播融媒體中心旗下的網路平臺同步進行了視頻直播,全球觀眾通過網路觀看,直播總流覽量超過100萬。截至2025年4月10日,超過50家海內外主流媒體報導詩詞歌會的盛況,短視頻平臺相關話題播放量超500萬次,成為海南國際自由貿易港文化創新的標誌性事件。
活動背景:助力海南自貿港文化標識的構建
隨著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視及海南自貿港文化軟實力建設需求,《冷夏詩詞歌會》旨在通過當代詩人冷夏的作品,搭建古典詩詞與現代審美的對話橋樑。冷夏作為學者型詩人,其作品集《冷夏詩詞》收錄了《采桑子•赴香港途中感懷》《南鄉子•舊史新事說澳門》《七律•赴京出席國慶招待會感懷》《沁園春•天涯海角懷古》《七律•拜謁成都杜甫草堂》等兼具文學性與時代性、反映歷史進程、地域風情與家國情懷的佳作。歌會依託海南大學的學術資源與平臺優勢,聯合地方文化機構,以藝術創新推動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助力自貿港文化標識的構建。
核心內容:冷夏詩詞的立體化敘事
歌會以冷夏16首代表作品串聯起“序曲”及四大主題篇章,通過場景化、藝術化的演繹,結合名家朗誦、歌曲演唱與舞臺動感影像,展現其詩詞中的歷史縱深感、情感世界、地域特色與時代精神。
“序曲”節目由海口紅蜻蜓童聲合唱團表演童謠《搖身便入鷗》。這首童謠以冷夏40多年前創作的《五絕•遊大東海》為歌詞。通過跨越時空的青春對話,融合椰風海韻的童謠為歌會拉開序幕。
“時代足跡”篇章,以冷夏的《新春晨起讀史抒懷》《始赴廣州求學》《赴香港途中感懷》《香江碼頭赴澳門感懷》等詩詞作品為核心,重現時代的變革進程,讓觀眾在詩詞中觸摸歷史溫度,可以說是歷史進程的詩意回溯。
“風雅傳情” 篇章聚焦於細膩深沉的情感世界。該篇章以冷夏的《歸期》《重遊蘿崗香雪》《中秋夜瓊南寄北》《待歸巢》等詩詞作品為舟楫,橫渡人間至情至性的情懷滄海,讓觀眾細品詩人以心血釀就的情感佳釀,此乃古典美學的當代轉譯。
“山河詠唱”篇章以冷夏教授的《五指山新詠》《拜謁成都杜甫草堂》《遊西湖二首》等詩詞為眼,帶觀眾重新觸摸華夏的骨骼與血脈,重新感知神州大地的文化基因,這是地域文化的詩意書寫。
“家國情懷”篇章是晚會的高潮部分。著名表演藝術家徐濤朗誦冷夏教授的《舊史新事說澳門》《赴京出席75周年國慶招待會抒懷》等作品,世界著名男高音莫華倫與海南大學學生共同演繹《雙珠輝映瓊港情》《家國情懷總是詩》節目,將港澳情懷與海南自貿港願景融入旋律,成功構築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共鳴點,並最終引發現場觀眾千人大合唱。
演員陣容:國內名家和本地優秀演藝人才的薈萃
《冷夏詩詞歌會》集結了多名國內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和青少年學生參與演出,其中包括:
朗誦藝術家徐濤一人擔綱“家國情懷”篇章,共朗讀了冷夏教授的三首詩詞作品,他的演繹被評價為“賦予了文字心跳”,他對歷史題材作品的情景化處理成為全場亮點。
世界著名男高音莫華倫當晚表演了兩個節目,他與海南大學學生合唱團互動,將港澳文化與海南自貿港建設願景融匯於音樂,成為連接地域情感的文化橋樑。
海南本土朗誦名家李成、邢月、段霄振、華斌、黃曉寧,青年電視主播廖珠,中學生褚昱瑄,以及晚會主持人海濱、王絲,也分別獻上了精彩的朗誦節目。
近年活躍於國內舞臺的優秀青年歌手李慶文、吳曉芸、張澤豔、章宇豪、嚴婕妤,以及紅蜻蜓童聲合唱團的多名學童,參加了詩詞歌會的獨唱或合唱。
海南大學志願者合唱團以及海南大學的在讀學生,也分別參與了晚會的歌唱表演和詩歌朗讀。
海南瓊劇院的青年演員陳彩玉、陳虹靜、黃雅詩表演了瓊劇節目。
特色亮點與創新演繹
《萬裏江山作吟詠:冷夏詩詞歌會》呈現了多個特色亮點及多方面的創新演繹。
第一,冷夏詩詞歌會是單一詩人作品的系統性呈現。區別於傳統詩詞節目對多詩人、跨時代作品的碎片化選取,這場詩詞歌會以冷夏個人詩詞為唯一演繹主體,通過19個節目完整呈現其創作脈絡,從歷史題材的厚重感、地域風情的意象描繪、個人情感的細膩抒懷,到家國情懷的昇華,形成連貫的藝術敘事體系,展現單一創作者的思想內核與時代思考。
第二,冷夏詩詞歌會是多元文化及多種藝術形式的跨界融合。這場詩詞歌會構建了“詩詞+N”的藝術矩陣,將舊體詩詞與音樂、舞蹈、戲曲、書畫、數字影像等深度融合。比如以瓊劇腔調與現代編曲結合,演繹《鄉月長懸照往返》,賦予傳統戲曲新的表達空間;以中英文朗誦《煮雪對無眠》,打破語言壁壘,呈現多元文化;以舞臺大型背景螢幕的動感畫面呈現詩詞意境,實現詩詞、書畫與數字技術的共生,使詩詞從文字符號轉化為可聽、可視、可感的綜合藝術形態。
第三,冷夏詩詞歌會實現了古今詩詞作品的巧妙銜接。在表演冷夏教授的《歸期》《五指山新詠》《拜謁成都杜甫草堂》《遊西湖二首》這四首作品時,晚會特別設計,分別插入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明朝名賢邱浚的《五指山》、詩聖杜甫的《蜀相》、宋代大家蘇東坡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將古今詩人主題和意境相近或相關的作品共冶一爐,既增加了節目的歷史縱深感和文化深度,也以此完成了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的接力書寫。
第四,冷夏詩詞歌會成功將地域文化與國家戰略深度綁定。晚會立足海南,通過《搖身便入鷗》《乘風破浪過瓊州》《五指五新詠》等詩詞作品,展現海南自然風光與人文特色,同時緊密結合海南自貿港建設背景,通過《雙珠輝映瓊港情》《神州共繪復興篇》等節目,展現海洋強國願景,呼應民族復興主題,使詩詞晚會成為地域特色與國家敘事的雙重載體。
第五,冷夏詩詞歌會突出沉浸式體驗與互動設計。詩詞晚會現場的入口前庭特設“詩詞長廊”,展示冷夏二十多首詩詞作品,觀眾進場觀看晚會前可以在“詩詞長廊”駐足流連, 現場吟讀、欣賞。“詩詞長廊”有大學生以古箏彈奏名曲,觀眾一踏入現場,便能賞詩聽琴,沉浸在中國傳統詩詞的風雅意境之中。觀眾還可以在巨幅簽名留言版上即興題詩書寫。由此形成“觀演—體驗—創作”閉環,打破傳統演出的“單向輸出”模式,構建“觀眾也是參與者”的文化場景。
與同類節目的差異化突破
相較於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以“廣覆蓋、多詩人、跨時代”為特徵的節目,《冷夏詩詞歌會》的核心突破在於以單一詩人作品為主體,構建系統性的藝術演繹體系,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內容的定位聚焦化。前者以詩詞知識競賽或經典改編為主,覆蓋廣泛但深度有限;後者專注冷夏個人創作,通過“序曲”及“四大篇章”完整呈現其作品中的歷史觀、地域情與家國志,展現單一創作者的藝術脈絡與思想深度。
其次是地域聯結的深度化。《冷夏詩詞歌會》依託海南自貿港背景,將冷夏詩詞中的南海、五指山等地域元素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形成“個人創作—地域文化—時代主題”的三層映射,區別於央視節目的普適性傳播,更具在地化文化建設的標杆意義。
另外是藝術體驗的沉浸式。《冷夏詩詞歌會》突破“螢幕內演繹”的局限,通過現場互動、技術賦能(如全息投影、書法及背景動感畫面展現)構建多維度文化場景,讓觀眾在連貫的藝術敘事中感受詩詞的情感遞進與意境共鳴。
媒體傳播與社會影響
《冷夏詩詞歌會》的媒體傳播實現了全媒體矩陣覆蓋。歌會得到中國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融媒體、新浪、網易、海南日報、鳳凰衛視等30餘家海內外媒體深度報導,海南大學通過官方管道發佈系列追蹤內容。海南日報客戶端、海南網路廣播電視臺等本地媒體以圖文、視頻、直播等形式全景呈現,稱其為“自貿港文化建設的創新實踐”。
《冷夏詩詞歌會》的線上傳播數據也亮眼可觀。海南日報視頻號、海南廣播電視總臺視頻號等平臺同步直播,全球總流覽量超過100萬次,單一平臺峰值流覽量超20萬,覆蓋中國內地及港澳臺地區、東南亞、歐美等20餘個國家和地區。微信視頻號、抖音、小紅書、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湧現大量用戶創作內容,如《搖身便入鷗》童謠片段、莫華倫互動合唱等,相關話題播放量超500萬次,形成“現象級”二次傳播。
《冷夏詩詞歌會》也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與文化輻射。海南省政協常委、著名律師廖暉評價:“從節目內容到製作水準,歌會顯著提升了海南的文化高度。”年輕父母表示“孩子通過互動表演愛上詩詞”,高校學生回饋“在參與中理解詩詞的時代價值”。在國際傳播層面,英文朗誦與海外平臺直播吸引海外漢學家及華人社群關注,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創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