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孫雷:如何從互鑒中探索新型城市文化?

中新社瀋陽8月3日電 題:如何從互鑒中探索新型城市文化?

——專訪東北大學原副校長、東北大學東亞研究院院長孫雷

作者 孟令卓

城市,是文明的容器,也是文化的窗口,更是對話世界的重要場域。不同文明的城市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碰撞、交融與重構,塑造出今日世界文化的多樣與共生。在全球化與數字化交織的當下,如何理解城市文化互鑒的歷史邏輯,又如何構建面向未來的新型城市文化?近日,東北大學原副校長、東北大學東亞研究院院長孫雷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就此深入探討。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從時間維度講,最早的城市文化是何時出現的?其有怎樣的歷史演進?

孫雷:城市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兩河流域烏魯克城,這裡出現了神廟建築、楔形文字與分工體係,構建了最早意義上的城市文明雛形。與此同時,中國的良渚古城也展現出高度發達的水利係統與玉器禮儀體係,體現出早期東方城市在自然治理、社會秩序與精神象徵上的高度整合能力。可以說,城市文化自誕生之初,便承載著制度構建、價值認同與文明記憶的多重功能,成為人類社會複雜化進程中的重要支點。

從歷史演進的邏輯看,城市文化的發展並非線性積纍,而是一種多維係統的動態生成過程,體現出功能整合、文化重組與價值協同的歷史趨勢。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孕育期,城市以宗教與王權為核心,通過象徵性空間確立社會秩序;擴張期,伴隨著社會分工與技術進步,城市文化向多功能、多層級的社會係統拓展;融合期,城市成為多民族、多文化交流與創新的樞紐,不同文明在碰撞中重組、在交匯中生長;共生期,城市文化轉向與生態係統、社會機制和個體體驗的深層耦合,呈現出一種趨向可持續與協同的文化生態。因此,城市文化的本質,不是靜態傳承的產物,而是一種不斷跨界、調和與生成的文明機制,這也正是構建未來新型城市文化的關鍵所在。

 

中新社記者:大學作為城市的重要文化標識,其對城市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哪些意義?兩者又有何關聯?

孫雷:大學是城市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制度性承載體。作為知識的生產者、思想的傳播者、青年的培育者,大學不僅塑造了城市的精神氣質,也提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與全球影響力。可以說,城市孕育了大學,大學又滋養了城市,大學因城市而揚名,城市則因大學而繁榮。

大學與城市的關係不是外在依附,而是相互成就,融合共生。一方面,大學通過人才匯聚、科研創新、文化輸出,推動城市的現代轉型;另一方面,城市為大學提供了開放的空間、豐富的資源與多元的交流場景,使大學文化得以落地、生長、傳播。以博洛尼亞、羅馬大學及米蘭理工大學為例,其所在城市正是憑借與大學文化的緊密結合,形成了獨特的學科生態和全球競爭優勢。在中國,東北大學在服務國家戰略、推動區域振興中探索出的校地共生模式,正在不斷提昇瀋陽作為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的全球話語權。大學依城市而興,城市因大學而盛,這種互嵌共進的關係,正成為當代城市文化持續演化的重要支撐。

 

中新社記者:東西方城市文化在價值取向與空間表達上有哪些差異?這種差異如何影響城市發展與市民認同?

孫雷:東西方城市文化的差異,首先體現在價值取向上。西方強調個體自由與制度理性,城市空間講求功能分區、規則導向、可度量性;而東方則偏重倫理秩序與情感維系,城市格局注重天人合一與生活肌理的連續性。比如西方城市多以軸線對稱、幾何佈局體現理性秩序;而中國傳統城市則重風水格局、里坊制度,強調社會倫理和人際關係的嵌入。

這種差異進一步影響到城市的發展邏輯與市民認同感的塑造。西方城市容易構建制度性歸屬,居民認同法律與市政係統;東方城市則更傾向文化性歸屬,居民認同歷史記憶與情感空間。在全球化背景下,這種差異雖逐漸交融,但深層文化結構仍影響著城市更新、社區治理和文化認同的路徑選擇。因此,推動城市文化互鑒,唯有在價值結構與空間范式的深度理解中,構建基於差異互認的融合機制,方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生型城市文化格局。

 

中新社記者:城市外交如何在推動城市文化交流互鑒中發揮獨特作用?其背後有哪些文化邏輯支撐?

孫雷:城市外交是一種超越國家主權形式的文化與空間實踐,它以城市為主體,以文化為紐帶,構建起城市間的溝通機制與情感連接。在全球城市網絡日益密切的今天,城市外交已成為國家軟實力的延伸和文化互鑒的重要渠道。

其背後的文化邏輯有三:一是“在地性”,即每座城市都承載著獨特的歷史記憶與文化符號,這些元素構成其對外交流的精神底色與話語資源;二是“可交流性”,城市間的合作多以文化、教育、旅遊等為突破口,語言、藝術、風俗等成為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橋樑;三是“人本性”,城市外交強調情感共鳴與社會參與,通過文化節、藝術展、姐妹城市等機制,增強市民對外交流的親近感與認同感。如成都與法國蒙彼利埃的文化交流,既涵蓋科技、教育等理性層面的合作,也以川菜、茶藝、詩歌等日常文化為媒,建構起一種兼具全球視野與地方特色的城市外交范式。這不僅提昇了城市的國際形象,更展現了文化作為城市共同體之間深層連接的創造性力量,是通向共識與共生未來的文明之橋。

 

中新社記者:城市文化是連接世界的橋樑,作為各國文明碰撞交流的平台,應如何看待新型城市文化的未來發展?

孫雷:新型城市文化的未來,注定是一個融合傳統底蘊與未來想象、多元共生與協同演化並存的過程。我認為其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文化空間的“復合化”。未來的城市空間將不再僅是功能性的分區,而是文化、科技、生態多維共生的復合場所。博物館、書店、公園與市政設施的邊界將日益模糊,文化成為城市空間的有機構件。二是文化表達的“數智化”。隨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的應用,城市文化將實現沉浸式體驗和個性化傳播。從博物館語音導覽到虛擬城市漫遊,技術讓文化更可感,也更具傳播力。三是文明互鑒的“平台化”。未來的城市,將以文化平台的角色日益突出,不再僅是國家政策的承接地,而是主動構建全球對話場域的策源地。城市將承載起更複雜的文明連接功能,成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文化支點與認同共生的制度節點。

正如《禮記·中庸》所言:“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城市文化的未來,將是兼收並蓄、美美與共的未來。唯有以開放的心態、互鑒的格局,方能讓城市成為真正的“世界語言”。(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