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英:“合三為一”提出的挑戰與思考

一個哲學命題引出的挑戰與思考

——顧品江《試論“事物”的“合三為一”性》研討會發言提綱

呂國英

 

流覽了顧品江先生的《草民侃哲學》,看了其藝術活動簡歷,剛才又傾聽了其關於《試論“事物”的“合三為一”性》的創作及其相關情況,感覺其不容易、有想法,也很不簡單。

 

實在說,當下我們的哲學研究與討論基本限於哲學史,尤其是西方哲學史,並且一直在學苑、在講壇。一個自謔“草民”、一直在基層工作的文藝愛好者,竟醉心於哲學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命題,恕我孤陋寡聞,確實沒有聽說過。不是說連“學院派”都很能有所建樹的領域,非學院派就不能進入,或更難進入。實在是,這個“愛智慧”尤其需要“大智慧”且善於“動智慧”的特殊領域,非是一般意義上的“難”。

 

說到這個這兒,突然想到一個人物,這個人名叫王東嶽,一度網上爆紅,至今聲名遠播,被稱為“民間哲學家”,就是屬於非學院派的。其隱居終南山、勤學苦修幾十載,廣泛涉獵百家學說,寫出了一部令人震撼的哲學巨著《物演通論》,其核心命題是“遞弱代償”,不管是在學界,還是民間,均引發關注,且反響強烈、影響很大,應該是非常了不起的東方智慧對“物演”的一種全新解讀。說不定哪天顧品江先生的研究也能受到關注,我們熱切期待。

 

參加這個研討會,非常感謝武振江先生盛情邀請,也特別感謝中宣盛世畫院的精心組織。

 

我發言的主題是,圍繞顧品江先生撰寫的《試論“事物”的“合三為一”性》這篇論文展開初步探討。顧先生的這篇論文提出了一個很具吸引力和挑戰性的核心命題,這個命題就是:任何“事物”——無論是具體實體、抽象概念還是社會現象——其本質或存在狀態都具有一種“合三為一”的特性。這意味著,理解一個事物,關鍵在於把握其內在的、相互關聯且最終統一為一體的三個基本要素或維度。

 

這就是說,我們認識、理解、把握任何事物(本質存在),只要能從顧品江先生的“合三為一”(理論)中找准這個“三”的要素、維度,一切就迎刃而解了。真是個大題目。

就顧先生提出的“事物的‘合三為一’性”命題,我想主要談四個方面的認識——

 

首先,這個命題很有吸引力

 

顧先生提出的“合三為一”性,其理論魅力在於它試圖為我們理解世界的複雜性提供一種結構化、系統化的分析工具。

 

一方面,這個命題超越二元對立。我們知道,長久以來,哲學(如心物、主客)乃至其他學科,常常陷入二元對立的困境。若有“合三為一”的引入,其潛在價值在於提供一個“第三極”——無論是關係、仲介、過程還是背景——這可能為解決或超越傳統二元論的僵局開闢新路,引導我們關注事物內部及與外部的多元互動。

 

另一方面,這個命題強調整體性與動態統一。“合”字是該命題的點睛之筆。它強調這三個要素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彼此規定、動態統一的。這有助於克服機械還原論(只見樹木)和模糊整體論(不見森林結構)的弊端,引導我們關注事物作為複雜系統的湧現性和內在關聯。

 

還有,這個命題具有潛在的普適性與啟發性。如果該模型論證成功,其框架可能具有跨學科的元理論潛力。從哲學本體論、認識論,到科學哲學、系統科學、社會學、認知科學等領域,這種三元結構都可能提供一種新的、通用的分析視角,啟發我們從三個關鍵維度去拆解和理解研究對象。

這是第一點。

 

其次,命題的關鍵問題面臨挑戰

 

必須面對的是,這一極具吸引力的命題要真正立得住腳,並產生廣泛影響力,必須直面幾個關鍵的挑戰和疑問——

 

一個是,“三”的必然性與普遍性之謎。這是最核心的拷問。為什麼是“三”?這個數字具有本體論上的必然性嗎?還是說它主要是一種強有力的、有效的啟發式工具或分析框架?作者需要提供令人信服的邏輯論證,證明對於理解所有類型的“事物”(從誇克到正義,從細胞到市場),“三”都是不可或缺且最優的維度。是否存在“二”或“四”乃至更多維度更能解釋的現象?理論的普遍性邊界在哪里?

 

說到這裏,聯想到一個名叫尼古拉•特斯拉的天才科學家,他留在“宇宙漩渦”手稿上的奇特數字“三六九”,並備註:(這是)宇宙鑰匙密碼。我們現在都明白,如今,我們已進入數字時代,我們所面對的是數字世界。那麼,這個數字世界的“密碼”是多少?顧先生的“三”與特斯拉的“三”是否異曲同工?又有否“重疊”之意?

 

另一個是,“三”的具體界定。清晰性、融貫性與窮盡性:“合三為一”中的“三”具體指什麼?作者對構成事物的三個基本要素的定義必須足夠清晰、相互獨立(避免重疊交叉)、邏輯融貫,並且能相對窮盡地涵蓋該事物的主要方面。更重要的是,這組“三要素”或“三維度”是否適用於所有類別的事物?還是需要根據不同領域進行調整?定義的模糊性或適用範圍的局限性會嚴重削弱理論的說服力。

 

再有,“合三為一”之“合”的機制。這個“合”如何實現統一?“合三為一”的“合”是如何運作的?是簡單的加法組合,是相互作用的網路,是辯證的揚棄過程(正-反-合),還是有機的整合?這個統一過程是靜態的還是動態演化的?理論需要闡明三個要素如何具體地相互作用、相互轉化,最終融合或構成一個統一體。同時,不能忽視要素間可能存在的張力、矛盾和不平衡,對“統一性”的強調不能掩蓋內在的差異性和多元性。

 

還有,如何避免過度簡化與削足適履的風險。將紛繁複雜、無限豐富的世界完全納入一個“合三為一”的固定框架,是否存在過度簡化的風險?是否可能為了符合“三”的結構,而忽略掉某些重要的維度,或者將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要素強行拼湊在一起?理論的靈活性和對複雜性的包容度需要考量。

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命題的原創性需要論證

 

關注前述幾點的同時,我們還需關注兩個問題——

 

第一,理論定位與原創性。該理論與中西哲學史上非常豐富的三元論思想,比如,如亞裏士多德的“形式-質料-目的”或其簡化變體;比如,黑格爾的“正-反-合”、皮爾士的三範疇;還比如中國哲學的“三才”思想,等相比,有何獨特的洞見和實質性的推進?是深刻的原創,還是對前人思想的整合與特定應用?

剛才顧先生談到,其研究受老子“三生萬物”的啟發。老子從道生一開始,講到三生萬物,這個命題從萬物“回歸”到“一”,僅從論證言,這之中有沒有“玄機”?

 

第二,論證的嚴謹性與支撐。任何理論都需要堅實的邏輯推理和廣泛、深刻的例證分析作為支撐。這篇論文提出的命題同樣需要嚴密的哲學論證,並通過不同類型事物的具體案例分析,方能有效地展示“合三為一”框架的獨有魅力。

這是第三點。

 

最後一點,也就是第四點,命題的開放性探索令人期待

 

總而言之,顧品江先生提出的“事物”的“合三為一”性,是一個極具思想深度和理論視野的命題。它直指理解存在複雜性的核心,挑戰簡化思維,宣導一種關注內在關聯、動態統一和系統結構的本體論或方法論視角。其潛在的理論價值,特別是在超越二元對立和提供結構化分析工具方面,確實令人期待。並且,這種開放性探索具有特殊的價值意義。今天的研討會也是一種非常具體的開放性探索方式。

 

當然,這一命題的成功與否,完全取決於作者在進一步研究中如何具體回應上述關鍵挑戰:如何論證“三”的必然性與普適性?如何清晰、融貫且窮盡地界定“三要素”?如何深刻闡明“合”的機制?如何避免過度簡化?其原創性貢獻何在?論證是否足夠嚴謹和有力?

 

正因為如此,這篇論文的價值,需要在完整全面瞭解其完全、閑合的哲學架構後才能做出準確判斷,更需要在更廣泛、更充分的意義上進行研討、論證。我們期待著顧先生構建他的理論大廈。無論其最終論證的完善程度如何,《試論“事物”的“合三為一”性》所提出的問題和探索方向本身,已經具有激發思考、促進對話的重要價值。它邀請我們共同反思:我們究竟該如何把握這個紛繁複雜世界的統一性與多樣性?

 

就顧先生提出的命題,還有一些擬討論問題。因時間關係,我的發言就到這裏,錯誤或不妥之處,期待各位同仁的批評指正和深入討論。謝謝大家!

2025年89•北京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