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80週年)專訪香港史專家劉蜀永:香港抗戰史是香港社會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新社香港9月2日電 題:專訪香港史專家劉蜀永:香港抗戰史是香港社會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新社記者 戴夢嵐 戴小橦

陣雨過後,香港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附近的山林飄著薄霧。近日,香港地方志中心副總編輯劉蜀永在這裡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他面向紀念碑鞠躬,上前獻花緬懷。這些年,劉蜀永、劉智鵬兩位教授與他們的團隊考證檔案、走訪遺址,編修《港九大隊志》,挖掘更為全面的歷史記憶,讓先輩們的抗戰印記被更多人看見。

 

8月1日,香港地方志中心副總編輯劉蜀永在香港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前鞠躬,向先烈致敬。 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 攝

 

  1982年,劉蜀永研究生畢業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此時正逢中英談判開始,香港史課題組應運而生,劉蜀永的研究方向由此轉為香港史。2005年,已退休的劉蜀永應嶺南大學之邀來港研究香港史。

2017年以來,劉蜀永與劉智鵬帶領團隊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簡稱“港九大隊”)展開系統研究,並在2022年港九大隊成立80週年之際出版《港九大隊志》;今年適逢抗戰勝利80週年,《港九大隊志》推出增訂版。劉蜀永感慨地說:“香港雖然地方不大,但在國家歷史上從未缺席。抗戰時期也不例外。”

在數十年的香港史研究中,有兩個抗戰故事讓劉蜀永印象深刻。一個是沙頭角南湧羅家。羅家共有11人參加港九大隊,承擔情報、交通、戰鬥等任務,被稱為香港“抗戰一家人”。2022年9月,由羅家大屋改建而成的香港首個抗戰紀念館——沙頭角抗戰紀念館開幕;該紀念館3年來接待逾9萬人次觀眾參觀,成為香港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1943年5月的一個深夜。當晚,港九大隊大嶼山中隊中隊長劉春祥帶領6名班排骨幹與船家梁克共12人,從大嶼山乘船前往屯門開闢根據地。途中突遇日軍炮艇襲擊,全體犧牲。最初公佈的烈士名單祗有8人。近年來,通過拍賣流出的檔案確認,梁克的妻子與3個孩子同時遇難。

劉蜀永說,這一發現讓人們更能理解當時港九大隊與香港民眾的“魚水情”——“船家明知危險,但仍願意把自己的船隻和家當拿出來,支持抗戰。”2020年9月3日,退役軍人事務部公佈第三批185名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體名錄,劉春祥等12名英烈位列其中。2023年,香港特區政府和愛國團體、學者合作,在烈士們原計劃登陸的屯門龍鼓灘竪立起劉春祥抗日英雄群體紀念碑,以示紀念。

 

2023年5月9日,劉春祥抗日英雄群體紀念碑揭幕典禮在香港屯門龍鼓灘舉行。 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 攝

 

  為了核實抗戰史實,劉蜀永和同事們還進行了大量田野調查。2018年,他們前往西貢北潭村尋找港九大隊軍需處岩洞倉庫舊址。因山路荒廢,當地村民主動用砍刀在密林中開出一條通道。第二天,村長和鄉事委員會成員也陪同考察。劉蜀永感嘆地說:“這說明抗戰的記憶在當地代代相傳。”

多年的研究積累了一系列成果,也讓越來越多市民對80多年前的香江烽火歲月產生興趣。2015年,劉智鵬、丁新豹、劉蜀永團隊出版《日軍在港戰爭罪行》,根據戰後軍事法庭檔案,披露日軍在港纍纍罪行。2022年出版的《港九大隊志》廣受關注,很快售罄,今年推出的增訂版也受到肯定,香港民主建港協進聯盟、新界鄉議局大量購買該書,面向社會各界推廣。“有一次,我們在新界鄉議局舉辦抗戰史講座,不少年輕人專程趕來,大禮堂座無虛席。”劉蜀永說。

 

8月1日,香港地方志中心副總編輯劉蜀永在沙頭角抗戰紀念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 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 攝

 

  在劉蜀永看來,香港抗戰史研究和推廣仍有待深入。他指出,研究香港抗戰史要從歷史事實出發,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有觀點將日軍進攻香港後英軍的抵抗稱為‘香港保衛戰’。實際上當時英國政府無意保衛香港,英國首相丘吉爾直言增兵香港的想法大錯特錯。真正為保衛香港、保衛國家而戰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港九大隊。當然,也不能說英軍的抵抗毫無意義,因為當時中英雙方有共同的敵人日本法西斯。”

這幾年,劉蜀永所在團隊還承擔了香港特區政府委託的“抗戰文物徑”可行性研究項目,希望把這些遺址串聯起來,讓市民在行山郊遊途中更好地瞭解抗戰歷史。他說,香港抗戰史是香港社會寶貴的精神財富,既體現了香港市民的愛國傳統,也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危急關頭的歷史擔當。“特區政府、愛國團體和學者緊密合作,香港抗戰的記憶就不會消失。”(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