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坤
韓江柔波畔,古城風韻長,中華時報承載全球華人的媒體踏上了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探訪之旅。
中華時報訊2025年9月17日香港資深媒體主持人,中華時報副社長江坤先生應潮州藝術大師蔡光秋之邀,赴古城潮州進行文化調研。二人同行,探訪潮州歷史建築、文化名跡與名人紀念館,領略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魅力。
潮州有2000多年歷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秦朝設郡以來,歷經多個朝代,一直是粵東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潮州古城格局完整,大批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築,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反觀其經濟滯後之芻議觀其經濟在粵省常居末位,“潮人善賈,名揚四海,然本土經濟反見困頓,此誠可思之怪像也!”究其根源,實與在地文化深相關聯。潮商與浙溫商並稱華夏商幫雙璧,皆以敢闖敢幹、四海為家著稱。然溫浙之商,海納百川,廣招天下英才而用之;反觀潮州,猶固守宗親藩籬,以“膠己人”為界,無形中築起排外之牆。
昔年潮商下南洋、闖四海,皆因本土資源匱乏而外出謀生。今雖在外成就斐然,然本土產業仍多拘於家族窠臼,用人唯親,融資靠親,遂使發展格局受限。當中國改革開放縱深推進之際,潮州因循守舊,未能及時廣納賢才、融通四海,故一度跟不上全國發展大勢。
今觀潮州產業,傳統工藝雖精但創新不足,民營企業雖眾但規模有限。若欲重振雄風,當效溫浙商幫之開放胸襟,破“膠己人”之桎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方能再創輝煌。
古建風情 文化密碼
潮州古城內,歷史遺跡遍佈,文化底蘊深厚。
第一站是涵碧樓屹於潮州西湖畔,背倚葫蘆山,面臨碧湖,故名“涵碧”。此樓始建於1922年,為洋式雙層小樓,乃潮州革命聖地之象徵。
1927年,周恩來、賀龍、葉挺等率南昌起義軍入潮,於此設第三師司令部,建立七日紅色政權,史稱“潮州七日紅”。樓前古木棉,曾聞周總理演講之聲。此樓曾毀於日寇戰火,郭沫若先生重訪時,曾題詩“樓臺倒映涵虛碧,旗幟高揚似火燃”,詠歎其崢嶸歲月。今涵碧樓仍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繼續傳揚著革命精神。
潮州開元鎮國禪寺,乃唐玄宗敕建之古刹,千年香火鼎盛。其殿宇巍峨,雕樑畫棟,尤以唐代石經幢、宋代大銅鐘為鎮寺之寶。大雄寶殿重簷歇山,四十八柱擎天,猶存唐宋氣象。寺內藏經閣寶函萬卷,甘露戒壇肅穆莊嚴。梵唄聲聲之中,可見韓水悠悠,古榕垂蔭,實為粵東第一梵宇。歷代高僧輩出,佛法遠播,今為潮人精神寄託之所,亦見證海上絲路佛緣綿長。
北宋時期所建的許駙馬府,是潮州現存最早的府第式民居,國內罕見的宋代府第建築。這座民間唯一的駙馬府距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宅子採用三進五間格局,座北朝南偏東,高門檻、曲屋簷、竹編灰墻,以及頗有講究的S形排水系統,體現了宋代極簡美學追求。其雕琢之處,皆為潮人珍藏的文化密碼。厝內木雕梁枋,訴說潮汕工匠魂靈;硬山頂,琉璃瓦,石獅鎮守,嵌瓷生輝,每一寸空間都是藝術的呼吸。
潮州府鼓樓,乃古府衙之譙樓,舊稱“鎮海樓”。
昔時明洪武初建,巍然立於金山之陽。登樓可瞰韓水煙波,遠眺筆嶺蒼翠,昔有“萬峰當戶立,一水接天來”之勝景。
樓簷舊懸木雕靈猿百八只,形態各異,巧奪天工。惜民國初年毀於兵燹,今僅存遺址,然殘垣猶訴千年府治滄桑。遊者至此,遙想當年晨鐘暮鼓,官民熙攘,豈不喟然興懷!
潮州古城內,牌坊街保留眾多騎樓建築,立有眾多牌坊,訴說歷史上潮州英傑的豐功偉績。
牌坊街上的每一座石坊,不僅是一座紀念性建築,更是儒家禮制與潮州人文精神的象徵。它們多為“四柱三門”式結構,雕工精湛,匾額題字蒼勁有力,如“狀元”、“理學儒宗”、“聖朝使相”等,無聲地訴說著其主的功業德政。
吾今遊潮州,得見廣濟橋,心甚嘆服。此橋橫跨韓江,集梁、浮、拱三式於一身,乃天下啟閉橋之鼻祖,與趙州、洛陽、盧溝三橋並稱中華四大古橋。其景“十八梭船廿四洲”,晝則聯舟成路,通行無礙;暮則拆舟通航,堪稱奇觀。橋上亭臺錯落,匾聯琳琅,夜來華燈璀璨,恍若瓊樓玉宇墜凡塵。諺雲“到潮不到橋,枉費走一遭”廣濟橋與廣濟樓交相輝映,不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見證了潮州千年曆史變遷。
名士風采 潮人精神
潮州人傑地靈,歷代名士輩出。饒宗頤學術館位於潮州古城區下水門城腳,
饒宗頤教授是學貫中西的華學泰斗,與商界名流陳偉南先生的情誼,成為潮州佳話。一儒一商,惺惺相惜,展現了潮汕地區商人與學者“各走各的路,但因為鄉音與鄉情而互相欣賞、互相支持”的特殊風氣。
陳偉南先生曾任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創會主席,是一位愛國愛鄉、樂善好施的潮人領袖。他雖非巨富,卻數十年如一日支持家鄉教育文化事業,僅對潮州寶山中學的捐款累計就超過八千萬元。他的人生座右銘是“事業成功在於努力,人生價值在於奉獻”。
瓷藝大師的堅守與突破
蔡光秋先生,1953年生於潮州楓溪他從小務農,瓷廠學藝,後來從軍,退伍後當過生產隊長,改革開放以來投入陶資藝術的研發,為陶瓷出口創匯作出應有的貢獻,他深諳“誰想窮,燒紅釉”行業古訓,卻偏要攻克高溫紅釉燒制難題。軍人出身的他做事嚴謹為人正直,憑過人毅力與鑽研精神,成為著名陶瓷工藝大師。歷經數年摸索、無數次失敗,蔡光秋於2002年成功掌握紅釉燒制技術,使昔日“十窯九不成”的紅釉瓷得以批量生產,結束了紅釉只有江西景德鎮能產的歷史。
其創作的“紅釉大瓷缸”(直徑108釐米)和“盛世瓷花籃”(高2.28米,寬1.18米)分別入選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前者被譽為“高溫陶瓷大紅顏色釉中的極品”。
美食雅趣 古韻新風
潮州不僅歷史文化悠久,美食也獨具特色。牛雜粿條是潮州一道傳統名吃,在整個潮汕都非常出名,是很多潮汕人早餐和夜宵的首選。
其牛雜包含牛百葉、牛筋丸、牛肉丸、牛心、牛腸、牛筋、牛肚、牛肝等,配以奶白色的牛骨湯底,散發著令人垂涎欲滴的香味。
此次潮州之行,江坤與蔡光秋此行深感潮州文化之深厚,兩位老友攜手探尋潮州文化精髓,從古邑潮州府到民國黃埔軍校分校,從潮州西湖到許駙馬府,從牌坊街到廣濟橋,名人精神之崇高領略了潮州建築美學與人文精神。這座古城,正以它獨特的文化密碼,向世界展示著潮人精神的魅力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