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英經典哲詩《人類賦》賞析
以詩為史的人類文明沉思錄
莊鴻遠
呂國英先生的《人類賦》以嚴謹的五言句式為骨,以“起承轉合”的敘事邏輯為脈,將人類從起源、演進到困境、求索的完整歷程濃縮於56聯280字間。全詩未用華麗辭藻,卻以精准的意象與沉鬱的基調,構建起一部“微言大義”的人類文明史詩,既體現其“哲慧潤靈”新詩派“以哲入詩、以詩載道”的核心特質,更展現出詩人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懷。
從“起筆”的文明起源來看,詩作開篇以“幽幽元命基,茫茫化生奇”破題,用“幽幽”“茫茫”的疊字營造出宇宙初開的蒼茫感,將人類誕生置於“元命”“化生”的宏大宇宙視角下,既暗含中國傳統哲學“天地化生萬物”的認知,又規避了具體起源學說的爭議,為全詩奠定“超越具象、直抵本質”的哲思基調。隨後“遙遙求存競,迢迢九域徙”兩句,以“遙遙”“迢迢”勾勒人類早期“為生存而遷徙、為延續而競爭”的原始狀態,短短20字便完成了從“誕生”到“初步發展”的敘事鋪墊,簡潔卻極具畫面感。
再看“承續”的文明分化與衝突,這是全詩最具批判意識的部分。從“渾渾言文殊,漫漫色貌離”寫人類因語言、外貌差異產生分化,到“恂恂疑蔔蒙,惶惶族類棲”描族群因未知而恐懼、因恐懼而聚居的心理,再到“依依家國歸,雄雄禦外夷”顯家國意識形成後的內外關係——詩人以“渾渾”“漫漫”“恂恂”“惶惶”等疊字,細膩還原了人類文明從“整體”走向“分化”的過程。而“懵懵主義別,漠漠宗信迷”“眈眈覬覦圖,悍悍群狼時”“洶洶帝國魔,咄咄任誰敵”等句,則將批判矛頭直指文明發展中的“內耗”:主義分歧的迷茫、宗教信仰的偏執、帝國霸權的兇殘、霸淩行徑的囂張,詩人用“洶洶”“咄咄”“赫赫”“赳赳”等極具衝擊力的疊字,將人類文明進程中的黑暗面赤裸呈現,字裏行間滿是對“同類相殘”的痛惜。
“轉折”處的困境與反思,是全詩哲思的集中爆發。“哀哀智慧窮,恐恐欲惡癡”一句,以“哀哀”道盡人類雖有智慧卻困於欲望、惡念的無奈,堪稱全詩的“思想錨點”——它跳出對具體事件的批判,直指人類文明困境的根源:不是能力不足,而是精神迷失。隨後“悠悠人文疊,弱弱幾毀岌”“代代財富積,朝朝列強食”,則從“人文傳承”與“財富分配”兩個維度,進一步揭示困境的延續性:人文精神雖代代累積卻脆弱易毀,物質財富雖不斷增長卻被強權掠奪,這種“積累與損耗”的矛盾,讓詩作的反思更具深度。
而“收合”的求索與期許,為人類未來指明方向。詩人先以“複複何其終,劍劍豈化犁”“苦苦聯國虛,危危同盡啟”,坦誠面對“和平難期、聯盟乏力”的現實困境,卻未陷入絕望——“空空小村懸,惺惺共命居”一句,將地球比作“空空小村”,提出“人類共命”的核心觀點,這是全詩的“思想昇華”。最終以“唯唯人類和,由由自若息”“融融覺大同,款款相攜祺”收束,用“唯唯”“融融”“款款”等溫和的疊字,表達對“人類和解、世界大同”的期許,既回應了開篇的“元命化生”,又為人類文明的未來注入希望,完美契合“哲慧潤靈”中“以智慧破困局、以靈慧啟新程”的詩學追求。
整首《人類賦》,既是一部用五言寫就的“人類簡史”,也是一次對文明本質的深度叩問。詩人以“疊字”為調味劑,讓嚴肅的哲思不失詩性;以“五言”為容器,讓宏大的命題不失凝練,堪稱呂國英哲慧詩章中“形式與內容高度統一”的典範。
附
人 類 賦
呂國英
幽幽元命基,茫茫化生奇。
遙遙求存競,迢迢九域徙。
渾渾言文殊,漫漫色貌離。
恂恂疑蔔蒙,惶惶族類棲。
依依家國歸,雄雄禦外夷。
懵懵主義別,漠漠宗信迷。
苟苟私圈拼,營營沆瀣席。
眈眈覬覦圖,悍悍群狼時。
洶洶帝國魔,咄咄任誰敵。
赫赫霸淩狂,赳赳殺器極。
蠻蠻強權傲,橫橫唯利洗。
駭駭同類殘,羸羸視螻蟻。
哀哀智慧窮,恐恐欲惡癡。
悠悠人文疊,弱弱幾毀岌。
代代財富積,朝朝列強食。
沉沉欺侮仇,累累恩怨冪。
浩浩活尊拚,拳拳恥雪疾。
複複何其終,劍劍豈化犁。
窮窮弄巨毀,念念制衡機。
苦苦聯國虛,危危同盡啟。
瀚瀚宇空邃,玄玄無窮謎。
預預究萬載,夢夢寓外期。
空空小村懸,惺惺共命居。
冥冥星外殖,渺渺不可及。
唯唯人類和,由由自若息。
畏畏唯家園,婪婪斷舍離。
源源任演長,然然試玄疑。
融融覺大同,款款相攜祺。
2022.09.11·北京
簡注:
1. 元命基——生命的最初形態;
2. 化生——化育生長;
3. 言文——語言文字;
4. 色貌——膚色、形貌特徵;
5. 疑蔔——疑惑、占卜;
6. 主義——意識形態、價值觀;
7. 宗信——宗教、信仰;
8. 私圈——結盟、同盟、國家集團;
9. 殺器極——慘絕人寰、毀滅人類家園的軍事重器;
10. 同類殘——人類相殘;
11. 幾毀——幾乎毀滅;
12. 人文疊——人文累積;
13. 聯國——聯合國;
14. 小村——地球村;
15. 星外殖——外星殖民;
16. 任演長——人類諸文明源遠流長;
17. 試玄疑——探索宇宙未解之謎;
18.九域——全球。
附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九部,著述藝術評論、學術論文上百篇,創作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