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華時報副社長江坤
引言
- 研究背景與時代意義
佛山新城跨境電商集聚區的直播間裏燈火通明,其中一位傢俱有限公司的銷售經理正通過螢幕向歐洲採購商展示新款酒店傢俱。這家曾依賴國內市場的企業,如今80%的訂單來自海外,2024年銷售額預計同比增長2.2倍。與此同時,萬和電氣泰國工廠投產首年即貢獻1.05億元收入,埃及工廠即將試產,海外市場增速突破40%。在印尼雅加達,佛山優品電商直播展廳內,美的電器及小熊電器、德爾瑪等30餘家企業的500多件產品通過TikTok直播走向東南亞家庭,配套的公共海外倉實現”一件代發”的高效配送。 這並非孤立的企業行為,而是佛山製造業群體的集體選擇。作為中國唯一的製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城市,佛山以占全國0.1%的土地、0.7%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2%的工業總產值,家電、傢俱、陶瓷、金屬加工四大核心產業產值均突破千億元,形成”三五成群、十有八九”的產業格局。當前,全球貿易格局深度調整,單邊主義抬頭與數字經濟浪潮交織,中國工業城市普遍面臨”產能過剩與高端短缺並存””成本上升與利潤壓縮共生”的雙重困境。佛山提出”再造一個新佛山”的二次創業目標,將”集群式出海”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抓手,其探索既關乎這座製造業大市的未來,更折射出中國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 核心概念與研究框架 “集群式出海”並非簡單的企業紮堆出海,而是以產業集群為基礎,通過產業鏈協同、生態化支撐、制度化保障,實現從產品輸出到產業輸出、品牌輸出、標準輸出的系統性跨越。與單個企業”單打獨鬥”式出海相比,其核心特徵體現為: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出海形成的生態合力,政府、商協會、企業聯動的組織優勢,以及”跨境電商+海外倉+本土運營”的模式創新。 本文以資深媒體人的深度觀察視角,構建”理論解構—實踐剖析—經驗提煉—意義闡釋”的研究框架:首先解析佛山集群式出海的動力機制與理論邏輯;其次以四大核心產業為樣本,系統剖析集群式出海的路徑創新與轉型成效;進而總結政府在生態構建中的角色定位;最後提煉佛山經驗對中國工業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普適性意義,為”再造一個新佛山”提供學理支撐與實踐參考。
- 文獻綜述與研究方法 既有研究多聚焦於企業國際化或產業集群的單獨維度:”鑽石模型”揭示了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國際生產折衷理論解釋了企業出海的動因,整合海關、統計部門及企業年報的最新數據;結合跨境電商集聚區、海外倉等平臺案例,力求全面呈現佛山集群式出海的實踐圖景。
佛山集群式出海的動力機制與理論邏輯
2.1 內生動力:產業集群的進化需求 佛山產業集群的”自組織性”為集群式出海奠定基礎。早在明清時期,石灣陶瓷、順德傢俱就已形成產銷集群,改革開放後更是通過”一鎮一品”模式強化了集聚效應——北滘家電、樂從傢俱、南莊陶瓷、大瀝金屬加工的產業集中度均超過70%。這種集群化發展形成三大優勢:一是配套成本優勢,如順德家電企業採購半徑不超過50公里,零部件供應回應時間僅需4小時;二是創新溢出效應,2024年佛山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比達3.2%,其中80%的創新來自集群內企業協作;三是市場議價能力,陶瓷產業通過集體採購降低原材料成本15%-20%。 當國內市場趨於飽和,集群化優勢自然延伸至海外。佛山市政協調研顯示,2023年以來,佛山中小企業通過跨境電商實現訂單增長20%-30%,而集群內企業的增長幅度比單個企業高出12個百分點。這種優勢在應對貿易壁壘時尤為明顯:面對歐美家電關稅上漲,萬和電氣聯合上下游13家配套企業在泰國建廠,實現從壓縮機到控制器的本地化生產,關稅成本下降27%;陶瓷企業則通過集體研發低碳技術,共同獲得歐盟碳足跡認證,突破”碳關稅”壁壘。
2.2 外在推力:全球市場的變革驅動 全球貿易環境的深刻變革構成集群式出海的外部驅動力。一方面,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市場不確定性,2024年佛山企業遭遇的反傾銷調查達17起,涉及金額超23億美元,較2020年增長45%。另一方面,數字經濟重塑國際貿易規則,跨境電商使中小企業直接對接全球消費者,《中國跨境電商發展報告(2024)》顯示,中國跨境電商已覆蓋2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小企業交易占比提升至68%。 消費需求升級推動供給側變革。歐美市場對綠色、智能產品的需求激增,萬和電氣的氫能燃氣具因通過歐盟CE認證,在德國市場溢價達30%;東南亞市場則青睞高性價比的定制化產品,佛山傢俱企業通過集群共用的柔性生產線,實現”小批量、多款式”的快速交付,訂單週期從45天縮短至15天。此外,RCEP生效實施帶來區域貿易便利化紅利,2024年前三季度佛山對RCEP成員國出口增長18.3%,高於整體出口增速9.2個百分點。
2.3 政策引力:制度供給的生態支撐 佛山政府構建的”有效市場+有為政府”機制,為集群式出海提供制度保障。2024年9月出臺的《佛山市進一步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從常規貿易、新業態、載體建設等五大維度推出14項政策,明確提出打造5個以上”產業集群+跨境電商”示範園區,對自主品牌海外設展、海外倉建設給予最高500萬元補貼。這種政策供給並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對接集群需求: 在要素保障上,裏水鎮整理3000畝產業用地,為8家專精特新企業集中供地322畝,支持企業增資擴產備戰海外市場;在服務創新上,建立”外貿夜校””外貿大講堂”培訓體系,2024年開展跨境電商、合規經營等培訓67場,覆蓋企業2300餘家;在風險防控上,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建立貿易摩擦預警機制,2024年協助企業應對反傾銷案件11起,挽回損失超4億元。
2.4 理論邏輯: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的躍遷 佛山集群式出海的實踐印證了”動態比較優勢理論”的現實解釋力。傳統上,佛山依賴勞動力、土地等要素稟賦形成比較優勢,但隨著要素成本上升,這種優勢逐漸弱化。集群式出海通過”三個升級”實現優勢重構:在生產端,通過海外設廠規避貿易壁壘,將比較優勢轉化為區位優勢;在研發端,整合全球創新資源,形成技術優勢;在品牌端,借助跨境電商直達消費者,建立市場優勢。 從產業生命週期理論視角看,佛山四大核心產業均已進入成熟期,集群式出海成為突破”增長天花板”的必然選擇。家電產業通過”技術出海”延長生命週期,陶瓷產業依靠”綠色轉型”開闢新市場,傢俱產業借助”數字管道”實現業態創新,金屬加工產業通過”高端製造”提升附加值。這種集群化轉型避免了單個企業轉型的高成本與高風險,形成”一人先行、眾人跟進、集群受益”的良性迴圈。
四大核心產業集群式出海的路徑創新與轉型成效
3.1 家電產業:從”貼牌代工”到”技術出海”的全球佈局 佛山家電產業規模占全國15%,擁有美的、格力、格蘭仕等龍頭企業,以及2000餘家配套企業,形成從核心部件到整機製造的完整產業鏈。其集群式出海經歷了”產品出口—產能出海—品牌出海”的三級跳,2024年前三季度出口額達1280億元,同比增長18.7%。 龍頭企業的”雙基地”戰略引領產業協同出海。萬和電氣作為廚衛電器龍頭,2024年海外出口額突破26.63億元,增速超40%。其泰國工廠專注東南亞市場,生產熱水器、廚房電器等產品,利用RCEP關稅優惠輻射東盟;埃及工廠瞄準中東非洲市場,預計投產後年產能達100萬臺,帶動順德5家壓縮機企業、8家控制器企業在當地設立配套基地。美的集團則通過並購德國庫卡、日本東芝家電,獲取核心技術與全球管道,2024年自主品牌出口占比達65%,較2020年提升22個百分點。 中小企業借助跨境電商實現”彎道超車”。佛山市貓爸爸服飾作為童裝企業,通過SHEIN、亞馬遜、TikTok Shop等多平臺佈局,訂單最高增長翻倍,成為佛山首家與SHEIN合作的童裝企業。政府打造的”跨境電商+家電產業帶”模式成效顯著:佛山新城跨境電商集聚區整合家電企業資源,建設選品中心與直播基地,入駐企業超100家,形成”設計+生產+直播+物流”的完整生態。2024年,佛山家電類跨境電商出口增長35%,高於傳統貿易增速17個百分點。 技術創新成為集群出海的核心競爭力。萬和電氣連續5年增加研發投入,2024年新增氫能相關專利23項,成為國內首個獲歐盟CE認證的氫能燃氣具企業,空氣能熱泵產品在歐洲市場佔有率突破12%。美的研發的無風感空調、智能安防系統通過歐美高端認證,在德國、法國的高端市場實現溢價銷售。整個家電產業集群已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2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87家,2024年新技術轉化產值超800億元。
3.2 傢俱產業:從”單品輸出”到”場景解決方案”的生態出海 佛山傢俱產業產值占全國20%以上,樂從傢俱城面積達300萬平方米,是全球最大的傢俱集散地。面對國內房地產調控與海外市場變化,傢俱產業以”集群協同+數字賦能”重構出海模式,2024年出口額突破960億元,其中跨境電商管道占比從2020年的8%提升至2024年的27%。 產業鏈協同打造”一站式”出海能力。佛山市薩博傢俱有限公司專注酒店傢俱,通過跨境電商管道將產品銷往全球50多個國家,其成功得益於集群內的協同支撐:佛山本地可提供從木材加工、五金配件到軟裝設計的全鏈條服務,使產品研發週期縮短至30天,較行業平均水準快40%。在印尼展會上,裏水鎮的固特家居與當地房地產企業達成合作意向,計畫聯合集群內企業提供”全屋智能家居配件+安裝服務”的一體化解決方案,這種”產品+服務”的模式使客單價提升3倍以上。 “海外倉+直播”模式破解傢俱出海痛點。傢俱產品體積大、運輸週期長、安裝複雜,佛山創新推出”國內前置倉+海外倉+直播展廳”的三維模式:國內依託佛山國際陸港樞紐整合貨源,通過”灣區一港通”降低物流成本15%;海外在印尼、阿聯酋等重點市場建設29個海外倉,總面積達11.57萬平方米,實現72小時本地配送;線下展廳結合直播帶貨,2023年印尼展會期間直播曝光量達1450萬,帶動訂單增長40%。希洛建築科技在迪拜開設分公司,將門窗系統與當地建築需求結合,2024年海外銷售額突破2億元,成為中東高端市場的知名品牌。 設計創新推動品牌價值提升。佛山傢俱產業從”代工生產”轉向”原創設計”,2024年新增設計專利1.2萬項,較2020年增長85%。政府聯合義大利、德國設計機構建立”國際傢俱設計中心”,推動企業參與米蘭傢俱展等國際展會。順德傢俱協會組織100家企業成立”原創設計聯盟”,集體註冊海外商標,避免同質化競爭。如今,佛山傢俱自主品牌出口占比達42%,較2019年提升18個百分點,均價上漲25%。
3.3 陶瓷產業:從”規模擴張”到”綠色轉型”的品質出海 佛山是”中國陶瓷之都”,陶瓷產業產值占全國30%,擁有東鵬、新明珠等知名企業,年產建築陶瓷超10億平方米。面對國內環保政策收緊與海外”碳關稅”壓力,陶瓷產業以”綠色製造+標準輸出”實現集群升級,2024年出口額達480億元,高端產品占比提升至35%。 綠色轉型突破貿易壁壘。陶瓷產業是高耗能行業,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實施後,出口成本增加12%-18%。佛山陶瓷企業聯合成立”綠色陶瓷創新聯盟”,共同研發低碳技術:東鵬陶瓷建成全球首條陶瓷岩板零碳生產線,能耗降低30%,碳排放減少40%;新明珠集團研發的再生陶瓷技術,使固廢利用率達95%,獲得歐盟生態設計認證。政府設立綠色製造專項資金,2024年投入2.3億元支持28個低碳專案,推動集群整體達到歐盟環保標準。 集群式佈局降低海外成本。佛山陶瓷企業採用”總部研發+海外生產”的模式,在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建立生產基地,利用當地原材料與能源優勢,降低生產成本20%以上。中國陶瓷城聯合37家企業在印尼建設”陶瓷產業園區”,整合生產、展示、物流等功能,入駐企業出口成本平均下降15%。市場採購貿易方式成效顯著,中國陶瓷城作為市場採購集聚區,2024年陶瓷出口增長22%,覆蓋1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標準輸出提升國際話語權。佛山牽頭制定《建築陶瓷國際標準》,聯合東南亞國家建立陶瓷產品認證體系,已有120家企業通過該認證,產品可直接進入東盟市場。東鵬陶瓷參與制定歐盟《陶瓷岩板標準》,成為首家獲得歐洲技術認可的中國陶瓷企業。2024年,佛山陶瓷企業在海外設立18個技術服務中心,輸出生產技術與管理經驗,實現從”產品出口”到”產業出口”的跨越。
3.4 金屬加工產業:從”材料供應”到”高端製造”的價值鏈躍升 佛山金屬加工產業產值突破3000億元,形成從冶煉、加工到製品的完整產業鏈,不銹鋼產量占全國25%,鋁型材產量占全國35%。面對低端產能過剩與高端需求缺口,產業以”集群升級+細分突破”實現出海轉型,2024年出口額達720億元,高端製品占比從2020年的15%提升至32%。 細分領域的集群突破成效顯著。裏水鎮的金屬加工企業形成”龍頭帶動+配套跟進”的出海模式:安然進出口公司深耕中東香水包裝市場,2024年訂單超1億美元,帶動生產方展逸五金製品公司規劃中東生產基地,裏水鎮為此提供50畝產業用地與政策支持;華特氣體專注特種氣體領域,在香港、泰國設立分支機構,成為全球半導體企業的核心供應商,海外市場占比達40%。大瀝鋁型材企業聯合研發高端建築型材,通過美國AAMA認證,進入北美高端建築市場,出口均價提升30%。 跨境電商打開新興市場。佛山市樂居供應鏈有限公司2024年開展鋼材出口業務,通過跨境電商平臺進入東南亞、非洲市場,訂單增長60%,計畫進一步開拓印尼、新加坡等”一帶一路”市場。政府支持建設”金屬加工產業帶賦能中心”,提供跨境電商運營、海外認證、物流對接等一站式服務,2024年幫助150家中小企業實現跨境出口,平均訂單增長45%。 產業鏈整合提升抗風險能力。佛山金屬加工企業聯合成立”原材料採購聯盟”,集體與海外礦企簽訂長期協議,鐵礦石採購成本降低8%-12%。建立”產能共用平臺”,整合20家企業的高端設備資源,中小企業可按需使用鐳射切割、精密加工等設備,研發成本下降30%。面對2024年國際金屬價格波動,集群內企業通過聯合採購、訂單共用等方式,利潤率較行業平均水準高5個百分點。
集群式出海中的政府角色:生態構建與制度創新
4.1 頂層設計:構建”1+4+N”出海支撐體系 佛山政府跳出”政策補貼”的傳統思維,構建系統化的出海支撐體系。”1″個核心目標即推動產業集群從”產品輸出”到”價值輸出”的轉型;”4″大支柱包括政策支撐、平臺建設、人才培育、風險防控;”N”個專項行動涵蓋”粵貿全球””數字賦能揚帆出海”等具體舉措。 2024年出臺的《佛山市進一步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明確了集群式出海的路線圖:在市場拓展上,支持企業參加”粵貿全球”境外展會,2024年組織500家企業參加32場國際展會,帶動訂單增長28%;在品牌建設上,對自主品牌海外設展給予最高50%的補貼,推薦企業獲得廣交會品牌展位120個,較2023年增加35個;在業態創新上,重點打造5個”產業集群+跨境電商”示範園區,目前已建成佛山新城、順德容桂等3個園區,入駐企業超300家。
4.2 平臺搭建:打通”出海最後一公里” 針對企業出海中的物流、管道、服務痛點,佛山政府牽頭搭建三類關鍵平臺: 跨境電商賦能平臺實現”產業帶+電商”精准對接。佛山新城跨境電商集聚區整合家電、傢俱等優勢產業資源,建設選品中心、直播基地等功能區域,為企業提供”設計+直播+供應鏈”全鏈條服務,成立不到2年已彙聚超100家企業,帶動一款戶外產品半年銷售額達500萬美元。政府支持舉辦跨境電商平臺與產業帶對接活動,2024年開展”數字賦能揚帆出海”行動18場,促成企業與亞馬遜、TikTok等平臺合作420項。 海外倉服務平臺構建”雙基地”物流網絡。在海外,重點建設佛山(印尼)、佛山(阿聯酋)等公共海外倉,提供倉儲、配送、售後等一站式服務,目前全市海外倉達29個,總面積11.57萬平方米;在國內,加快佛山綜合保稅區建設,優化”灣區一港通””組合港”物流模式,使進出口貨物通關時間縮短40%,物流成本降低12%。 政企對接平臺形成”精准服務”機制。建立”進出口前200名企業一對一服務”制度,2024年解決企業融資、認證、物流等問題320餘個;打造”外貿夜校””外貿大講堂”培訓體系,全年開展培訓67場,覆蓋企業2300餘家;推廣APEC商務旅行卡,為企業商務人員出入境提供便利,2024年新增持卡企業156家。
4.3 生態培育:構建”草灌喬林”企業體系 佛山政企通平臺的數據顯示,全市90%的出海企業屬於中小企業,集群式出海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小企業的參與度。政府以”草灌喬林”企業生態體系建設為抓手,推動大中小企業協同出海: 龍頭企業發揮”喬木”引領作用。通過政策引導,鼓勵美的、萬和等龍頭企業開放海外管道資源,帶動配套中小企業出海。美的集團將海外供應鏈中的20%份額留給本地中小企業,2024年帶動30家配套企業進入全球供應鏈體系;萬和電氣在泰國工廠周邊規劃配套園區,吸引5家順德企業入駐,形成本地化產業集群。 中小企業強化”灌草”配套能力。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工程,2024年為8家專精特新企業集中供地322畝,推動企業增資擴產;建立”裏水企業國際化聯盟資源庫”等協同機制,鼓勵企業共用海外客戶資源、聯合參加國際展會,裏水鎮通過該機制幫助優凱科技等企業獲得200萬美元意向訂單。 服務機構扮演”土壤”滋養角色。支持行業商協會發揮橋樑作用,佛山市工商聯聯合跨境電商協會制定《中小企業出海服務標準》,提供合規培訓、知識產權保護等服務;聯動高職院校與電商平臺,通過”院校+產業+平臺”模式培養跨境電商人才,2024年培養專業人才4500餘人。
4.4 風險防控:築牢”安全出海”屏障 面對複雜的國際市場環境,佛山建立”預警-應對-保障”三位一體的風險防控體系。在預警層面,聯合海關、貿促會建立貿易摩擦預警機制,2024年發佈預警資訊156條,覆蓋美歐等主要市場的政策變化;在應對層面,組織企業參與反傾銷、反補貼案件應對,2024年協助企業處理貿易摩擦案件11起,挽回損失超4億元;在保障層面,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落實”白名單”機制,2024年承保規模達120億美元,較2023年增長25%。 針對企業海外經營的合規痛點,政府提供精准服務: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培訓,覆蓋企業1800餘家;對接海外法務、稅務資源,為企業提供本地化法律服務;引導企業提升綠色化水準,推廣可再生、可降解產品技術,幫助120家企業通過歐盟環保認證。順德區召開重點出海企業座談會,現場解決企業反映的關稅、簽證等問題,建立”共性問題集中解決、個性問題專人跟進”的工作機制。
佛山經驗的普適性意義:中國工業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啟示
5.1 產業升級的路徑啟示:從”單點突破”到”集群升級” 中國工業城市普遍存在”大而不強””散而不聚”的問題:多數產業以單個企業為主,產業鏈協同不足,轉型升級面臨”孤軍奮戰”的困境。佛山的實踐表明,集群式出海是破解這一難題的有效路徑。 集群化轉型降低升級成本。單個企業進行技術研發、海外佈局的成本高、風險大,而集群內企業通過資源共用、協同創新,可顯著降低轉型成本。佛山家電產業聯合研發氫能技術,人均研發成本降低40%;陶瓷企業集體申請環保認證,單個企業認證費用減少30%。這種模式對寧波服裝、青島家電、東莞電子等產業集群具有直接借鑒意義。 產業鏈協同提升競爭能力。佛山金屬加工產業通過”原材料採購聯盟””產能共用平臺”,實現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出海,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這啟示工業城市應圍繞核心產業,推動產業鏈整合,建立協同機制,形成”龍頭引領、配套跟進、集群作戰”的發展格局。 數字賦能啟動轉型動能。佛山”跨境電商+產業帶”模式使中小企業直接對接全球市場,2024年跨境電商出口增長35%,遠高於傳統貿易增速。這為傳統產業集群提供了數位化轉型的範本:通過搭建產業帶電商平臺,整合生產、銷售、物流等資源,實現從”線下接單”到”線上全球接單”的轉變。
5.2 政府治理的角色啟示:從”管理者”到”生態構建者” 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至關重要。佛山政府的實踐突破了”重補貼、輕服務”的傳統模式,樹立了”生態構建者”的新標杆。 精准施策的政策供給。佛山針對四大產業的不同特點,制定差異化的出海政策:家電產業側重技術研發與海外設廠支持,傢俱產業聚焦跨境電商與海外倉建設,陶瓷產業突出綠色轉型與標準輸出,金屬加工產業強調細分領域突破。這種”一業一策”的精准施策,比”大水漫灌”式的政策更具成效,值得其他城市借鑒。 平臺化的服務支撐。佛山搭建的跨境電商、海外倉、政企對接等平臺,有效解決了企業出海中的共性痛點。這啟示政府應聚焦企業需求,建設公共服務平臺,提供物流、資訊、人才等一站式服務,降低企業出海門檻。 市場化的機制創新。佛山充分發揮行業商協會、龍頭企業的作用,建立”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機制。”裏水商聚力”十大會長工程通過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出海,”綠色陶瓷創新聯盟”由企業自發成立推動技術升級,這種市場化機制比行政命令更具可持續性。
5.3 開放發展的模式啟示:從”產品出海”到”價值出海” 中國工業城市的出海經歷了”資源出口—產品出口—資本輸出”的階段,但多數仍停留在產品出口層面,附加值低、抗風險能力弱。佛山集群式出海實現了從”產品輸出”到”產業輸出、品牌輸出、標準輸出”的價值躍升,為開放發展提供了新範式。 品牌化提升附加值。佛山家電、傢俱企業通過自主品牌出海,出口均價提升25%-30%,改變了”低價競爭”的傳統模式。這啟示企業應加強品牌建設,通過海外參展、本土行銷、設計創新等方式,提升品牌國際影響力。 本地化實現深度融合。萬和電氣在泰國、埃及建廠,希洛建築科技在迪拜設立分公司,實現生產、銷售、服務的本地化,不僅規避了貿易壁壘,更深入挖掘了市場需求。這種”全球佈局+本地運營”的模式,是企業實現國際化深耕的關鍵。 標準化掌握話語權。佛山陶瓷企業參與制定國際標準,金屬加工企業獲得海外技術認證,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顯著提升。這提醒中國企業應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通過技術創新與標準輸出,掌握行業話語權。
5.4 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啟示:從”規模擴張”到”品質效益” 面對”雙碳”目標與全球綠色貿易壁壘,中國工業城市必須從”規模擴張”轉向”品質效益”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佛山的綠色轉型實踐提供了寶貴經驗。 綠色技術破解貿易壁壘。佛山陶瓷企業通過低碳技術研發,成功突破歐盟CBAM機制,出口成本降低18%。這啟示高耗能產業應將綠色轉型作為出海的”通行證”,加大環保技術投入,實現綠色發展。 迴圈經濟提升效益。新明珠集團的再生陶瓷技術使固廢利用率達95%,既降低了原料成本,又獲得了環保認證。這種迴圈經濟模式不僅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更能創造經濟效益,值得推廣。 低碳集群形成協同效應。佛山通過建立”綠色陶瓷創新聯盟””家電低碳技術中心”,推動集群整體綠色轉型,比單個企業轉型更具成效。這提示工業城市應打造綠色產業集群,形成”綠色技術共用、環保成本共擔、生態效益共用”的協同機制。
結論與展望
6.1 研究結論 佛山集群式出海的實踐揭示了中國工業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邏輯:產業集群是轉型升級的基礎載體,協同創新是突破瓶頸的關鍵路徑,制度創新是持續發展的保障支撐。通過對四大核心產業的深度剖析可以發現,集群式出海並非簡單的地理擴張,而是以產業鏈為紐帶,實現生產要素的全球優化配置;以數字技術為支撐,重構國際貿易的價值鏈條;以生態協同為保障,降低轉型升級的系統風險。 在這一過程中,佛山形成了”企業主體、集群協同、政府引導、數字賦能”的獨特模式:企業作為出海的核心力量,通過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開拓市場;產業集群提供協同支撐,實現從產品輸出到產業輸出的跨越;政府扮演生態構建者角色,通過政策供給與平臺搭建降低出海成本;數字技術賦能全鏈條,啟動中小企業的出海活力。這種模式使佛山製造業在全球貿易變局中實現逆勢增長,2024年前三季度跨境電商進出口增長11.5%,高於全國外貿整體增速6.2個百分點,驗證了集群式出海的實踐價值。
6.2 未來展望 面向”再造一個新佛山”的目標,佛山集群式出海仍需在三個維度深化突破:在技術創新上,應聚焦氫能、智能家電等高端領域,建立全球創新網路,從”跟跑”向”領跑”轉變;在市場佈局上,需進一步開拓”一帶一路”新興市場,優化全球產能佈局,降低單一市場依賴;在生態構建上,應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協同,共建海外服務平臺,形成區域出海合力。 從更廣闊的視角看,佛山的探索為中國工業城市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當越來越多的城市從”企業出海”轉向”集群出海”,從”產品輸出”轉向”價值輸出”,中國製造業必將在全球價值鏈中實現能級躍升,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正如佛山優品(印尼)電商直播展廳裏迴圈播放的宣傳片所言:”這裏輸出的不僅是家電、傢俱、陶瓷,更是中國製造業的品質與標準,是工業城市轉型升級的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