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醉幾時有?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607)
莊鴻遠
春醉幾時有?潤物問青天。
氤氳盈九野,萬類競新顏。
韶光隨化育,悠悠心自閑。
2024.02.13
春心問與閑
——品呂國英哲詩《春醉幾時有?》品鑒
春之醉意何時悄然降臨?呂國英先生以一句“春醉幾時有?潤物問青天”開篇,便跳出了尋常詠春的窠臼。這發問不似東坡“明月幾時有”的曠古之愁,反倒帶著幾分孩童般的天真叩問,將無形的“春醉”化作可探尋的對象,而“潤物”二字更藏巧思——既是春雨滋養萬物的實景,又暗合天地催生生機的力道,讓這聲問青天,成了生命與自然的對話。
轉眼便見答案鋪展:“氤氳盈九野,萬類競新顏。”“氤氳”是春日最傳神的呼吸,水汽與暖意交融,漫過《呂氏春秋》中“天有九野”所指的遼闊天地,沒有具象描摹桃紅柳綠,卻讓濕潤的生機撲面而來。“競新顏”三字尤妙,不是被動的抽芽展葉,而是萬物主動奔赴新生的雀躍,草尖頂破凍土,花苞掙開苞衣,連風裏都帶著爭先的鮮活氣,這是春的生命力最質樸的呐喊。
末兩句“韶光隨化育,悠悠心自閑”,筆鋒從天地收向人心,完成了從景到哲的躍升。“化育”是儒家“天地化育萬物”的智慧,春日不疾不徐,任時光跟著生長的節奏流轉,這份從容恰是哲思的底色。而“心自閑”絕非慵懶,更像莊子“逍遙遊”式的超然,是看盡萬類競新後,與自然節律共振的通透——懂得春有其時,萬物有序,便不必追春、留春,只需安享這份化育中的靜好。
全詩六句,無一字雕琢,卻藏著從“問春”到“觀春”再到“悟春”的脈絡。呂國英以“哲慧詩章”的筆法,讓春不僅是眼前景,更是心之鏡:當人能像春日般從容化育,像萬物般順勢生長,那份“悠悠心自閑”的境界,便是對春醉最好的應答。
附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九部,著述藝術評論、學術論文上百篇,創作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