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務部本月9日發布稀土與稀土技術出口的管制措施,並規範部分邏輯晶片、存儲晶片、具潛在軍事用途的人工智慧(AI)須逐案審批。對此,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10日揚言祭出100%關稅報復,以回應北京宣布限制稀土礦物出口。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昨天抨擊新的限制是「中國對抗全世界」,並矢言華府及其盟邦「不會受到指揮或控制」。
美國財長呼籲盟友團結
中國在9日進一步加大稀土出口管制。中國是全球主要的稀土生產國,而稀土是汽車、電子、國防等產業,製造關鍵磁鐵的原料。稀土一直是中國與美國貿易談判中的主要癥結點。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昨天批評北京當局管制稀土出口是「與世界對抗」,表示華盛頓當局與其盟友「既不會被指揮,也不會被控制」。
貝森特今天在記者會上告訴媒體,「這對我們的盟友而言,應該是個清楚的訊號,就是我們必須團結,而我們也將這麼做」。
他發表這些評論之前,全球財經界領袖這週稍早才在華府召開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與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秋季會議。
貝森特也呼籲,「我們應該共同合作,去風險並使我們的供應鏈多元化,儘快減少對中依賴。」
貝森特表示,華府「寧可不」對中國採取可能的反制措施,並預期本週與北京展開更多對話。
貝森特今天稍早也告訴財經媒體CNBC,儘管美、中近日因為稀土出口問題而使貿易緊張局勢升溫,他依舊對於跟北京當局的貿易談判「抱持樂觀態度」。
他說道,雙方還在IMF和世銀年會的場邊,舉行工作層級會談。
他更提到,川普仍計劃於不久的將來,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日本籲G7團結應對
日本財務大臣加藤勝信今天表示,七大工業國集團(G7)各國應團結一致,共同應對中國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
加藤在華府告訴媒體:「日本對中國上週宣布的廣泛稀土出口限制深感關切,G7應團結處理這個問題。」
全球經濟領袖本週正齊聚華府,參加國際貨幣基金(IMF)與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秋季會議。
除了美國和日本,G7成員還包括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及英國。
法國加速稀土精煉與回收佈局 歐盟制定戰略減少對中國依賴
法國與歐洲再度意識到擺脫對稀土關鍵戰略資源高度依賴的迫切性。為了擺脫被「卡脖子」風險,法國正加快在稀土精煉與回收領域的佈局,希望在未來幾年內建立起自主的供應體系。
目前,全球近一半稀土儲量集中在中國,中國承擔了全球約90%的稀土精煉量。此種高度集中引發歐洲警覺。歐盟依據2023年通過的《關鍵原物料法》(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設定目標:到2030年,歐盟內部實現至少10%的開採量、40%的加工量和25%的回收量。
歐盟今年3月公佈47個戰略項目名單,總額達225億歐元的補助計畫中,有5項涉及稀土,其中法國有兩項入選,分別集中在精煉與回收環節。
首個專案由位於格勒諾布爾(Grenoble)的新創公司MagREEsource 承擔。這家公司由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孵化,研發出一種回收永磁體的新技術:可將廢棄磁鐵粉碎再造為新磁體,並規劃在2028年實現年產1,000噸的產能。
法國生態轉型署(ADEME)指出,目前歐洲只有不到1%的廢棄磁鐵得到回收,而這些金屬幾乎全部依賴中國開採。該機構在報告中稱,「考慮到這些磁性合金都含稀土,而稀土礦幾乎完全被中國控制,這種浪費極不合理」。法國政府因此將磁體回收視為戰略產業。
第二個計畫由Caremag 負責,在法國西南部拉克(Lacq)興建歐洲首座稀土回收精煉廠。該廠已於今年3月動工,計劃2026年底投入運營,每年可回收約2000噸永磁體,生產5000噸精礦,提煉出約800噸氧化釹、氧化镨,以及590噸氧化鏑、氧化铽。
其中的鏑和铽被稱為“重稀土”,目前幾乎完全依賴中國精煉,具有極高的戰略意義。 Caremag計畫目標是滿足全球約15%的重稀土需求,被視為法國工業主權的重要一環。汽車製造商Stellantis(斯特蘭蒂斯)等已成為合作夥伴,公司也與日本方面簽署了部分生產合約。
同時,比利時化工集團索爾維(Solvay)今年4月在法國西部拉羅謝爾(La Rochelle)工廠啟用一條稀土回收生產線,計劃生產氧化釹與氧化镨,力爭2030年滿足歐洲約30%的稀土需求。
法國戰略與規劃高級專員克萊芒·博納(Clément Beaune)表示,各類貿易衝突顯示出依賴他國的風險,“有了這樣的工廠,在法國和歐洲本土生產,我們就能更強大,創造就業,同時推動氣候轉型。”
華爾街日報:實踐師夷長技以制夷
美媒華爾街日報撰文分析,中國選擇稀土作為武器,不是簡單的以牙還牙,而是傳遞重要訊息:中國策略仍是向華盛頓取經,以自身優勢將「師夷長技以制夷」付諸實踐。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報導「中國應對美國的策略:『師夷長技以制夷』」一文首先剖析美國的策略後,再解釋中國的策略與美國的相似之處,幾乎是逐頁照搬。
文章解釋,美國的策略是「小院高牆」,即確定一小部分關鍵技術(即小院),並加以保護(即高牆)。此舉意在進行外科手術式的精準打擊,而非貿易戰中的地毯式轟炸。
報導說,中國選擇的武器就是稀土,這是中國佔據主導地位的關鍵礦物,從筆記型電腦、電動汽車到先進的飛彈系統,都離不開稀土元素。
報導援引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分析師君特(Jacob Gunter)指出的3項相似之處。第一,美國的「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DPR)規定如果海外製造產品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美國技術,美國就可以對其實施管控。如今,北京表示,在全球任何地方生產的產品,其價值中的中國稀土所占比例哪怕極其微小(最低門檻0.1%),也屬於其管轄範圍。這是中國政府的長臂管轄。
君特表示,第二,華盛頓方面禁止「美國人」(公民、綠卡持有者等)為中國的先進製程晶片產業提供幫助。與之呼應,北京方面規定,未經政府許可,「中國公民」不得在海外參與稀土價值鏈的任何環節。這是「中國人」規則。
君特又說,第三,中國新的許可要求明確針對先進製程半導體(14奈米及以下)的研發與生產,以及具有潛在軍事用途的人工智慧。這與美國對中國在半導體和可能具有軍事用途的人工智慧技術領域實施的各類限制措施高度相似。這是瞄準皇冠上的明珠。
不過,君特認為,中國的策略不一定像美國使用般的奏效,因為美國花了幾十年時間打磨這些工具,才逐步得心應手,並且這些工具也非萬無一失。相比之下,中國才剛剛開始鍛鍊這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