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1335天:小型自爆「無人車」曾迫俄軍舉白旗 重塑烏克蘭戰局

編按: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進入第4年,迄今,仍未見停歇跡象,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繼續共同推出專題,以饗讀者,從各個方面探討,讓大家瞭解俄烏戰爭怎麼發展、結局如何和這個21世紀的重大事件。

俄羅斯總統普京無視全球譴責和多國制裁,2022年2月24日逕行宣布對烏克蘭採取特殊軍事作戰,開啟戰爭,引發1945年二戰結束以來歐洲最為慘烈的戰爭,它不僅涉及烏克蘭的存亡與俄國的命運,也被視為一場民主與專制的決戰,戰爭導致雙方上百萬人死亡,並引發歐洲自二戰以來最大的難民危機。普京親自指揮部署的這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已經進入第1335天。

一輛無人車和一架FPV無人機在烏克蘭哈爾科夫地區作業。(路透社)

2025年10月21日最新進展:

戰況

  • 赫爾鬆地區國家行政部門在Telegram上發文稱,俄羅斯軍隊對烏克蘭赫爾鬆地區發動了數次攻擊,造成一人死亡、三人受傷。
  • 據路透社報道,官員稱,俄羅斯對烏克蘭切爾尼戈夫邊境地區的襲擊導致烏克蘭北部部分地區停電,其中包括已退役的切爾諾貝利核電廠外的主要城鎮。
  • 烏克蘭空降部隊第7軍在Facebook上發文稱,俄羅斯一支突擊隊在最近幾天對烏克蘭波克羅夫斯克市的襲擊中殺害了幾名烏克蘭人,但沒有提供更多關於死亡人數或襲擊發生時間的細節。
  • 烏克蘭私人能源公司DTEK在Telegram上發文稱,俄羅斯軍隊對烏克蘭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地區的一座選煤廠發動了攻擊。
  • 別爾哥羅德州長維亞切斯拉夫·格拉德科夫在Telegram上發文稱,烏克蘭無人機襲擊俄羅斯邊境地區的亞斯涅佐里村並造成兩人死亡。
2025 年4 月10 日,烏克蘭士兵在烏克蘭頓內茨克地區前線城鎮波克羅夫斯克附近發射了一架偵察無人機(路透社)

小型自爆「無人車」曾迫俄軍舉白旗 重塑烏克蘭戰局

今年夏天,俄軍從掩體探出頭來,手持潦草寫著「我們想投降」的紙板,接著手無寸鐵走出,連防彈衣都沒穿。這不是虛構情節,是烏克蘭滿載炸藥的「無人車」接棒無人機,再次劇烈改變現代戰事。

幾週以來,雖然烏克蘭軍隊頻頻進攻,俄軍仍堅守哈爾科夫(Kharkiv)一片狹長樹林。當裝滿138磅炸藥的小型無人車出現在俄軍掩體之外,俄軍知道沒有勝算。

執行這項任務的第3突擊旅指揮官表示,俄軍6月向這台無人車投降的事件,代表烏克蘭首次在這類裝置助攻下,收復陣地及俘虜戰俘。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透過檢視第3突擊旅提供的畫面並採訪參與攻擊的指揮官,今天以長篇報導重現6月的攻擊過程。

無人車迅速重塑戰場格局、降低兵損

指揮官們表示,這項任務由第3突擊旅的無人機機組人員和地面部隊執行,協助烏克蘭奪回哈爾科夫戰略要地,同時也確保烏克蘭士兵的生命安全。

華郵指出,地面無人載具一度稀缺,如今迅速重塑戰場格局,不僅用來補給與撤離前線部隊,也直接參與攻勢。雖然烏俄都在部署這類機器,但烏克蘭正在設計能減少傷亡、保全國家有限人力的型號,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人數遠多於己的敵軍。

無人車價格因尺寸大小而異,但比火砲更實惠、更精準。6月任務中使用的型號造價約為1500美元(約新台幣4萬5888元)。

俄羅斯全面入侵已將烏克蘭轉化為未來戰爭的試驗場。前線部隊對無人載具的需求日增。無人車靠輪子或履帶移動,並像無人機一樣由無線電訊號控制。尺寸從比微波爐還小到足以搭載多人。

烏克蘭最高指揮官指出,從8月到9月,無人車在前線完成的任務數量幾乎翻倍。

烏軍希望這些機器人能承擔更多基本的前線任務,讓士兵免於進行地面作戰中更危險的工作。2022年來,烏克蘭兵損重大,長期也難以招募更多兵員。

川普(右)17日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左)在白宮會談。

無人系統助烏軍奪回東北前線陣地

烏克蘭的一些無人車配備遙控機關槍,可接近俄羅斯陣地,為地面部隊開路。第3突擊旅6月行動使用的無人機則可投擲炸藥。

在俄羅斯的進攻迫使烏克蘭軍隊撤出東北前線的兩處陣地後,烏軍在兩週內多次試圖奪回陣地,但都以失敗告終。

指揮官們表示,截獲的通訊顯示,駐守該陣地的俄軍受過精良訓練並在策劃攻擊。他們看見俄方無人機為其投放物資,確保補給充足。

6月初,當地烏軍接到新命令:使用無人車摧毀敵人的藏身基地。

3人小組花了數小時查看陣地的監視器畫面和情報,並在平板電腦上起草作戰計畫及備案。他們知道,任何無人車都必須從距離幾英里外的掩體出發,穿越田野、聚落與樹林,才能抵達俄軍位置。

由於這些裝置本身不配備攝影鏡頭,操控無人車的士兵只能仰賴在上空巡航的空拍無人機提供的即時畫面。

鄰近部隊會先以載彈的空中無人機攻擊俄軍陣地。地面無人載具則會慢慢駛入掩體並把自己炸毀,必要時還會發動後續攻擊。

隨後,地面部隊將推進數百碼到達陣地。在這場寸土必爭的戰爭中,這是重大勝利。

任務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

烏軍回憶,無人車朝俄方陣地駛去。然後如計畫進入掩體內引爆,產生巨大爆炸。烏方焦急地盯著螢幕尋找俄軍動靜,但一無所見。

他們又準備了第2台裝炸彈的無人車駛向已受損的俄軍陣地,並再次由一架載彈無人機撞擊掩體入口的路障。無人車則停在入口外幾英尺處。

就當偵察無人機在上空盤旋,無人車蓄勢待發,準備引爆時,一名俄羅斯士兵從掩體探出頭來,手持投降紙板。盤旋的無人機朝這名俄軍下降以示理解訊息,之後傾斜機身,指示他應該往哪個方向走。

隨後兩名俄軍從掩體走出,手無寸鐵,甚至連防彈衣都沒穿,各自抓著紙板的一側。

飛行無人機引導著俄軍沿著鄉間小路走,直到他們來到等候的烏克蘭軍隊面前。烏方命令他們趴下,並將其俘虜。

附近的烏克蘭下士菲爾 (Phil)原本正準備上陣。但隨著俄羅斯士兵投降的消息傳來,他意識到無人車剛剛替他完成任務。

「說實話,一開始我們簡直不敢相信,以為被耍了」。但後來他被告知:「你們哪裡也別去;任務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我們甚至不必去前線承擔風險」,菲爾說。

金融時報:川普促烏接受俄條件終戰 以免被毀滅

英國「金融時報」今天援引數名知情人士說法報導,美國總統川普17日在白宮強力要求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接受莫斯科提出的「終戰」條件,否則烏克蘭就要被俄羅斯總統普丁「毀滅」。

知情人士透露,川普(Donald Trump)與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17日在白宮的會談多次演變為大聲爭執,川普「一直咒罵」,期間還把標記烏克蘭境內交戰前線的地圖丟在一邊,強力要求澤倫斯基將整個烏東頓巴斯(Donbass)地區讓給普丁(Vladimir Putin),儘管俄軍至今仍未完全控制當地,且進展有限。

一名了解會面情況的歐洲國家官員告訴「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川普提到,他對一再看到畫有烏克蘭境內交戰前線的地圖真是「受夠了」。川普說:「這條紅線,我甚至不知道它到底是在哪裡,我從來沒去過。」

與澤倫斯基會晤前,川普曾與普丁通話約2.5小時並規劃在匈牙利舉行實體會談。雙方也再度談及一旦烏克蘭戰爭結束,美俄之間的經貿合作前景有多麼可觀。

知情人士表示,川普17日在白宮多次呼應、重申普丁的論點,包括告訴澤倫斯基,根據普丁的說法,在烏克蘭發生的不是戰爭,而僅是「特別行動」。川普強調,澤倫斯基有必要和普丁達成交易,否則就得面臨毀滅。

據知情歐洲官員透露,川普警告澤倫斯基,烏克蘭正在輸掉戰爭,而只要普丁有意,「他(普丁)就會毀掉你」。川普並花許多時間對澤倫斯基「說教」。

「金融時報」報導,儘管川普後來認可凍結既有前線的停戰方案,川普與澤倫斯基充滿火藥味的會談可謂反映了川普的反覆無常,以及川普願意支持普丁的極端要求。

在促成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激進武裝組織哈瑪斯(Hamas)達成「停火」後,川普的注意力再度轉向烏克蘭戰爭。澤倫斯基試圖說服川普向烏方供應「戰斧」(Tomahawk)長程巡弋飛彈,但川普終究拒絕這麼做。

儘管不少分析曾認為川普對普丁已快要失去耐心、轉而更願意增加對烏克蘭的支持,知情人士告訴「金融時報」,在17日的會談,川普屢次幾乎是一字不差重述普丁論點,無論這些論點是否有違川普本人不久前的發言。

舉例而言,川普近日曾公開向普丁喊話,敦促他盡快上談判桌,因為俄羅斯「經濟快崩潰了」,但在17日的會談,川普改口稱俄羅斯「經濟好得很」。

白宮和烏克蘭總統府尚未回應「金融時報」的評論請求。

烏克蘭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梅列日科(Oleksandr Merezhko)說,普丁了解,不戰就出讓頓巴斯,這對烏克蘭多數民眾而言是無法接受的條件。普丁的真正目的因此可能是藉由刻意提出烏方明顯難以接受的條件,進一步削弱烏克蘭社會的團結。

政治與外交

  • 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本週一在白宮談到烏克蘭人在戰爭中的前景時表示:“他們仍然可以贏”,但他補充稱,“我認為他們不會贏”。
  • 根據美國國務院發布的通話摘要,美國國務卿馬可·魯比奧與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進行了交談,討論瞭如何「根據川普的願景來推動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的持久解決方案」。
  • 俄羅斯立法者起草了一項法律,規定任何涉及未成年人破壞活動的人都將被判處無期徒刑,並將此類罪行的刑事責任年齡門檻降低至14歲,理由是來自烏克蘭和北約國家的威脅日益增加。

布達佩斯會談

  • 法國總統馬克宏在斯洛維尼亞告訴記者,烏克蘭和歐洲國家應納入川普和俄羅斯總統普丁即將在匈牙利舉行的會談。
  • 馬克宏表示:“從他們討論烏克蘭命運的那一刻起,烏克蘭人就應該參與談判。從他們討論影響歐洲人安全的問題的那一刻起,歐洲人就應該參與談判。”
  • 馬克宏也表示,烏克蘭的盟友——所謂的「自願聯盟」——正計劃於本週五在倫敦召開會議,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也將出席。
  • 澤倫斯基在周一告訴記者,他希望被邀請到布達佩斯參會,無論邀請是「以我們三人會面的形式,還是所謂的穿梭外交」。

武器

  • 澤連斯基表示,他的國家仍在“與美國合作”,以確保獲得“所需數量的愛國者係統”,他還表示,他在最近訪問華盛頓特區時與軍火公司進行了交談,並且需要得到“華盛頓政治層面”的支持。

評論

烏克蘭並不需要類似北約第五條的保障

馬克西姆·斯克里普琴科

近幾個月來,一個新的基本理念在歐洲和美國關於烏克蘭的辯論中佔據了主導地位:「類似北約第五條」的保障。今年3月,義大利總理喬治亞·梅洛尼率先提出了一項受《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啟發的機制,而第五條規定在成員國遭受襲擊時採取集體行動。美國總統川普的團隊隨後於今年8月在北約之外推行一項美國式的「類似北約第五條」的保障。今年9月,法國總統馬克宏在巴黎召集26個歐洲夥伴國,承諾建立戰後“安撫部隊”,以此作為這一轉變的最終定論。

這些提議聽起來可能令人安心,但事實並非如此。在一個我們面臨夜間無人機襲擊、海上界限模糊以及關鍵基礎設施持續承壓的世界裡,在沒有北約機制的情況下重複北約的言論,將會使烏克蘭暴露在危險之中,歐洲也並不會因此變得更安全。

俄羅斯在北約領土內的活動已從罕見情況變為例行任務。今年9月10日,在對烏克蘭進行更大規模的打擊期間,有超過20架俄羅斯製造的無人機闖入了波蘭領空;北約戰鬥機擊落了構成威脅的無人機,而波蘭也因此啟動了北約第四條——該條款允許北約成員國在發生威脅時進行磋商。

在接下來的幾周里,丹麥在多次發現侵入的無人機後暫時關閉了幾個機場。幾天后,法國水兵登上了一艘油輪——該油輪被懷疑屬於與俄羅斯存在關聯的“影子艦隊”,並參與了無人機幹擾行動。

德國也報告稱,有無人機協同飛行並飛越了一座煉油廠、一座造船廠、一所大學醫院和基爾運河。同時,在波羅的海對岸,海底電纜和能源線路數月來遭到的破壞加劇了人們的擔憂。

這些事件都很嚴重。然而,它們都沒有明顯突破北約第五條規定的集體防禦的法律門檻。

而這正是「北約式」保障的核心問題。北約第五條之所以有力,是因為它確立了對北約任何一個成員國的攻擊就是對北約所有國家的攻擊的原則,但它仍然需要一個政治進程——首先要進行磋商,讓每個盟友自由決定如何應對。這條規則是為應對明顯的侵略行為而製定的:在邊境部署軍隊;艦船越界開火;戰鬥機攻擊領土。

而如今的現實卻有不同。從烏克蘭境外發射無人機、在夜間入侵盟國基礎設施,或由船隻切斷光纜,這些行為都應略低於正式門檻。如果北約第五條的翻版不處在北約的統一指揮範圍內,沒有常駐的盟國存在,也沒有針對烏克蘭的預先商定規則,那麼,它將比原來的版本更加緩慢和無力。

在考慮為烏克蘭建立安全機制時,北約盟國需要認識到,烏克蘭不再是安全的消費者,而是安全的貢獻者。在波蘭事件發生後,盟國開始尋求讓烏克蘭提供反無人機技術。烏克蘭專家已被派往丹麥,分享融合感測器、幹擾和使用低成本攔截器的策略。

北約領導人現在公開表示,歐洲必須學會如何在不發射耗資數十萬歐元的飛彈的情況下擊敗這些廉價的無人機。這是一個顯著的轉變:烏克蘭不僅獲得了保護,它還在參與保護的建設。

烏克蘭的盟友還需要記住1994年發生的事。根據《布達佩斯備忘錄》,烏克蘭放棄了世界第三大核武庫,以換取包括俄羅斯和美國在內的多個國家的政治「安全保證」。但這些保證並不具有法律約束力。

2014年,俄羅斯佔領了克里米亞半島,並在頓巴斯地區挑起戰爭,同時也否認其軍隊駐紮在那裡,並使用沒有佩戴徽章的士兵來製造混亂。即使烏克蘭當時屬於北約成員國,這種模糊性也會引發人們對北約第五條是否適用的質疑。在2022年,俄羅斯公開對烏克蘭發動軍事行動。

顯然,無法執行的承諾和關於門檻的爭論並不能阻止一個鐵了心的侵略者。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能夠自動觸發行動的保證,而不是那些一時引起爭議的聲明。

真正有效的是,在對付低於門檻的攻擊者的關鍵問題上,制定一個比北約第五條更嚴厲的一攬子計劃:時間、自動化程度、存在感、情報和生產。

首先,需要有自動觸發機制。一個經法律批准的「如果-那麼」機制應在滿足以下明確條件後的數小時內啟動:來自某個國家的無人機或飛彈從外部進入烏克蘭領空;大規模無人機入侵邊境地區;針對特定關鍵基礎設施的破壞性網路攻擊或破壞活動。初步方案將包括軍事措施和嚴厲制裁。磋商將調整應對措施,而不是決定是否採取應對措施。

其次,需要建立聯合空中和海上防禦體系,將烏克蘭領空及附近海域視為作戰區域。盟國需要保持持續的機載雷達和海上巡邏覆蓋;融合從低空到高空的感測器;授權在商定的走廊沿線擊落無人機的規則;將電子戰、定向能和射頻工具以及低成本攔截器與傳統的地對空飛彈相結合。這項測試是經濟性的:歐洲必須讓俄羅斯的無人機攻擊對莫斯科來說代價高昂,而不是對歐洲自己來說代價高昂。

第三,必須有明顯的存在和隨時可用的後勤保障。在達成停火協議之前,盟國需要建立前線後勤:在波蘭和羅馬尼亞設立彈藥、備件和維護中心,並建立通往烏克蘭的空中橋樑。在達成停火協議後,他們可以透過烏克蘭港口和機場輪調多國部隊、防空部隊、海上巡邏隊和工程師。其目的並非建立永久基地,而是確保任何新的攻擊都能立即波及多個國家的首都。

第四,需要建立情報協議。盟國需要從臨時共享轉向與烏克蘭建立機構性安排,將衛星、訊號、開源和戰場感測器整合到通用的近實時產品中。快速溯源至關重要:自衛權依賴你能夠證明什麼,而威懾依賴對手知道你能夠快速證明這一點。

第五,需要建立生產協議。多年期資金應用於在烏克蘭共同生產無人機、防空零件和砲彈,並與歐洲和美國的工廠合作生產烏克蘭和歐洲仍缺乏的高端系統。盟國應承諾購買烏克蘭的大規模部署系統,並將保障與合約產量而非公報掛鉤。空彈匣只會產生空頭支票。

這些措施並非照搬北約第五條的字面意義。它們將使用不同的工具來應對不同的威脅。歐洲近期在波蘭領空、德國造船廠、丹麥機場以及波羅的海的經驗表明,對手可以施加持續壓力,而不會觸發對「武裝襲擊」的經典定義。

如果烏克蘭只接受「北約式」的措辭,那麼它將在北約之外繼承同樣的缺陷。如果烏克蘭及其合作夥伴鎖定自動響應、共享空中圖像、可見存在、即時情報以及與時俱進的工業基礎,那麼它們將構建更為強大的保障:一個在當今世界而非過去世界中都行之有效的保障。

(本文僅表達作者個人觀點,並不反映中華新聞通訊社與中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