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華時報》創辦人,每逢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日,總不禁思索:何謂超越時代的精神遺產?先生之言「博愛」與「天下為公」,猶如明月映照千古,不因地域疆界而黯淡,不因歲月流轉而消亡。今日兩岸共憶先生,與其執著於話語權之爭,不如靜心叩問:這份遺產如何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橋梁?
孫中山先生的思想,根植於對人類尊嚴的深切關懷。「博愛」二字,非僅口號,而是對生命本質的哲學洞察——人皆生而平等,唯有以包容之心消弭隔閡,方能觸及文明的真諦。他所倡導的「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實為對社會公平與人民福祉的終極追尋。民族主義求國家之自立,民權主義謀政治之清明,民生主義期經濟之共榮,三者猶如鼎之三足,共同支撐「天下為公」的崇高理想。先生曾言:「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外,人類文明更需「互助之原則」,此語今日聽來,尤顯深邃。
面對兩岸對先生紀念活動的不同解讀,我們或可回歸精神本源。歷史話語權的討論,終究是表象;真正重要的是,孫中山先生的思想能否成為兩岸人民心靈的紐帶。他的生平與理想,本就跨越海峽,是共同歷史記憶的一部分。與其爭論誰更能代表先生,不如思考如何以其精神滋養當下——「博愛」教我們超越分歧,「天下為公」喚我們關注眾生福祉。紀念的意義,不在於儀式本身,而在於重溫那份對統一的渴望、對民族復興的堅持,並以理性與善意轉化為前行之力。
值此先生誕辰159週年之際,願我們以哲人之眼觀照當下。紀念孫中山,不在重述過去,而在照亮未來。讓「博愛」化作理解之泉,讓「天下為公」成為共同的星空。當兩岸同胞皆以先生精神為鏡,或許能看見:分裂只是暫時的陰影,而追求統一與復興的初心,才是永恆的光。
(本文作者曾曉輝博士為《中華時報》創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