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運跑道上的 “跨界對決”:科技讓競技更有溫度

“發令槍響的瞬間,我忽然意識到,這屆全運會的科技賦能,從暖場環節就已經拉滿了張力。” 站在廣州奧體中心的媒體看臺,資深媒體江坤老師的鏡頭對準了百米跑道上的特殊 “選手”—— 優必選 Walker 人形機器人與吉祥物 “喜洋洋”“樂融融” 正展開一場趣味賽跑。機器人邁著穩健的步伐勻速前進,兩只毛絨絨的吉祥物則扭動身軀蹦跳前行,不時回頭 “挑釁”,引得看臺上笑聲陣陣。衝刺階段,“樂融融” 突然加速,以微弱優勢率先沖線,賽後還在混采區俏皮回應:“腿短也要贏,快樂才是核心!”

這場充滿童趣的對決,在江坤看來卻是中國科技落地能力的生動注腳。“工程師告訴我,Walker 要在複雜的燈光、人聲環境中保持步態穩定,對視覺感知系統是極大考驗。” 他注意到,除了賽跑互動,這款機器人還在各場館承擔導覽服務,開幕式上更奏響青銅句鑃,實現了科技與文化的巧妙融合。而賽道另一側,另一群 “科技打工人” 同樣忙碌 —— 背著改裝卡槽的機器狗正飛速運送標槍,它們在草地間靈活穿梭,即便偶爾絆倒也能迅速爬起繼續前行。“以往人工運送標槍,一場比賽要往返 60 次,累計跑 7200 米,相當於繞足球場 18 圈。” 江坤算了一筆賬,機器狗不僅將器材回收效率提升 30%,更徹底避免了人員橫穿賽道的安全隱患,讓賽事流程更加順暢。

科技賦能賽事:從細節處見真章

“作為跑過八屆全運會的老記者,我從未見過如此‘聰明’的賽場運營。” 江坤的觀察,從踏入場館的那一刻開始。3D 視覺閘機 0.3 秒完成人證核驗,無需停留等待;自動駕駛接駁車沿著預設路線平穩運行,串聯起各個場館與交通樞紐;無人機在空中巡邏,既保障供電線路安全,又即時監控賽場周邊情況。“安保不是冰冷的管控,而是科技支撐下的人性化服務。” 他舉例說,場館內設置的外骨骼機器人可為行動不便者提供助行服務,數字人在雲端即時解答觀賽疑問,這些細節讓井然有序的安保工作更具溫度。

賽場衛生的整潔度同樣讓江坤印象深刻。“全程看不到隨意丟棄的垃圾,志願者與智能清潔設備配合默契,即便是觀眾密集的看臺,也始終保持乾淨整潔。” 這背後,是賽事 “只改造不新建” 的環保理念,超 90% 的場館依託既有設施升級,配套的智慧環衛系統實現垃圾精准分類與快速清運,讓綠色辦賽從口號變為現實。而讓他頻頻舉起相機的,還有那柄 “顏值與實力並存” 的火炬:以深海可燃冰為源火,火炬身採用環保碳纖維材料,燃燒時發出溫潤的光芒,深圳傳遞環節中,人形機器人 “誇父” 單臂負載 1.6kg 完成百米傳遞,將科技美學與低碳理念詮釋得淋漓盡致。

光影與速度交織:科技點燃競技激情

“當燈光聚焦百米跑道,整個奧體中心仿佛被按下了靜音鍵,只剩下心跳與呼吸的共鳴。” 江坤這樣描述男子百米決賽的名場面。李澤洋以 10 秒 11 奪冠的瞬間,場館內的 5 級照明系統精准調控光線,照度均勻度達到 0.9 以上,人影濃度低於 90%,既為運動員提供了最佳競技視野,又通過動態光影變化營造出極具衝擊力的觀賽氛圍。“燈光不再是簡單的照明工具,而是賽事氛圍的‘操盤手’。” 江坤瞭解到,這套由廣東本土企業研發的照明系統,經過 637 天技術攻堅,不僅防眩光、節能降耗,更能根據不同賽事需求切換光影模式,讓觀眾仿佛置身賽事核心,沉浸式感受速度與激情。

科技對運動員的賦能,更讓江坤看到體育發展的深層邏輯。“從訓練階段的運動數據監測,到賽場的智能裁判系統,科技正在讓競技更公平、更科學。” 他採訪得知,本屆全運會引入的 5G 子彈時間技術,能以超高清畫質定格運動員的每個動作,既為裁判提供精准判罰依據,也讓觀眾領略到競技體育的細節之美。而遍佈場館的健康監測設備,可即時追蹤運動員身體狀態,為科學訓練與傷病預防提供支持,“這不僅是對運動員的保護,更是中國體育從‘粗放式’向‘精細化’轉型的縮影。”

 

賽事賦能城市:從流量到增量的經濟轉型

“一場全運會,啟動了一座城,更撬動了一個區域的經濟轉型。” 江坤的鏡頭,從賽場延伸到粵港澳大灣區的街頭巷尾。他發現,“激情全運會,活力大灣區” 的標語遍佈港珠澳大橋沿線,500 萬張賽事門票化身 “旅遊通行證”,憑票可享受 300 餘家景區免票、210 家酒店住宿優惠,直接帶動 “一程多站” 的全運主題遊熱潮。美團旅行數據顯示,賽事期間廣州、深圳的機票預訂量同比分別增長 28.8% 和 18.4%,龍崗賽區周邊酒店預訂量較去年同期激增 1.25 倍,汕頭民宿預訂量增幅超 30%。

更讓江坤關注的,是賽事背後的產業聯動效應。吉祥物 “喜洋洋”“樂融融” 衍生的 2800 多款特許商品熱銷全網,醒獅系列盲盒一度賣斷貨,線上直播間需排隊發貨;東莞因籃球賽事吸引超 10 萬人次觀賽,直接拉動消費超 2 億元;深圳低空經濟產業借賽事實現無人機表演、低空救援等場景落地,為產業規模化探路。“這不是短期的流量紅利,而是‘體育 +’生態的長期佈局。” 江坤引用數據指出,2023 年廣東體育產業總規模超 7000 億元,占全國 1/5,工業機器人產量占全國 44%,全運會恰好成為這些產業的 “實戰考場”,讓賽事流量轉化為城市發展增量。

 

科技為證:全運會裏的中國進步密碼

“如果說往屆全運會是體育實力的展示,這屆十五運會則是中國綜合國力的全景秀場。” 江坤在報導結尾寫下這樣的評論。在他看來,機器人賽跑的趣味互動背後,是中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的成熟應用;機器狗高效運鏢的場景,彰顯了智能製造的產業化能力;而賽事帶動的文旅融合、產業升級,則印證了中國經濟轉型的堅實步伐。“廣東 GDP 突破 14 萬億元,連續 36 年居全國第一,這樣的經濟底氣,讓科技賦能體育有了落地的土壤。” 他特別提到,從 1987 年六運會開創市場化辦賽先河,到如今粵港澳三地聯辦、科技深度滲透,全運會的變遷軌跡,正是中國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從經濟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離開奧體中心時,夜色中的場館燈火璀璨,與遠處城市天際線交相輝映。江坤感慨:“這場盛會讓我們看到,科技不僅能讓體育更精彩,更能讓生活更美好、讓城市更具活力。十五運會的每一項科技應用,每一次產業聯動,都是中國進步的有力注腳。當體育與科技、經濟、文化深度交融,這場盛會早已超越了競技本身,成為展示中國力量、中國智慧的重要窗口。”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