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曉輝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先進、各位嘉賓、各位棋友:
大家下午好!
首先,請允許我由衷感謝主辦單位的盛情邀請與周詳安排。此次盛會組織有序、賓至如歸,令我深感溫暖。一項大型賽事與高規格研討會的成功舉辦,背後凝聚著無數心血與付出,而今日高朋滿座、群賢畢至,更可見活動號召力之強、影響力之廣。尤其本屆賽事獎金優厚,充分體現了對圍棋事業與棋手發展的大力支持,令人敬佩。
昨日初至惠民,步履雖匆,卻已感受到這片土地沉靜中蘊藏的深厚氣息。作為山東人、曾子第七十三代孫,我深受家庭薰陶,自幼聆聽“修身為本”“慎獨致遠”的家訓,深知“吾日三省吾身”的誠意正心之道,與棋道中“謀定而後動”的智慧殊途同歸。雖多次踏足好客之鄉,也曾因學術交流到訪濱州,但此行作為首次真正走進兵聖故里的新人,仍被這裏濃郁的歷史文脈所震撼——就連入住房間中那一部厚重的《孫子兵法論壇集》,也仿佛在無聲訴說著這片土地的智慧積澱。
今天上午,我榮幸參加了本屆“孫子兵法杯”全國業餘圍棋公開賽的開幕式,以及下午這場融合兵學與弈理的文化研討會。兩場活動皆高朋滿座,思想交匯,智慧流轉。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國圍棋協會名譽主席華以剛先生親臨現場並致辭。華老作為棋壇泰斗,數十年來始終致力於圍棋事業的推廣與文化的傳承。他在發言中引《左傳》為證,指出圍棋在中華文明中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更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點明圍棋戰略思維與《孫子兵法》之間的高度契合,甚至延展至《基辛格看中國》對圍棋智慧的多次引述,引人深思。
此外,周帆副縣長、各位先進也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而扈光瑉先生的報告,從《孫子兵法》《周易》與圍棋的內在貫通,談到毛澤東《論持久戰》中對圍棋思維的實際運用,再深入至惠民縣名的由來與孫武故里的歷史依據,層層推進,邏輯清晰,令人獲益良多。這一切,無不體現各方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高度重視與責任擔當。
開幕式後,我們參觀了氣勢恢宏的中國孫子兵法城。這座依託宋代古城牆而建的秦漢風格園林,將兵法智慧轉化為可遊可感的實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局觀念,“其疾如風,其徐如林”的行動節奏,“虛實奇正”的戰術變化——皆在其中生動呈現,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
尤其讓我深受觸動的是中堂那幅《弈勢兵機對照圖》,它巧妙地將棋局與兵理融為一體:
– 開局占角,正是“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 中盤打入,恰似“出其不意,攻其無備”;
– 攻逼大龍,需懂“圍師必闕”,留有餘地;
– 官子爭奪,則體現“多算勝,少算不勝”的終局智慧。
那一刻我深切體會到,棋盤上的每一著,都與千年前兵家的謀略一脈相承。圍棋,從來不僅是競技,更是一場思維的遠征、一種智慧的修行。
今天我們因棋而聚,正是以這樣一種靜謐而又充滿張力的方式,接續先賢智慧,光大文化薪火。對我而言,這次初訪兵聖故里的經歷,珍貴而難忘。
衷心祝願“孫子兵法杯”賽事與相關文化活動越辦越好,成為弘揚傳統文化、推動圍棋事業的重要平臺。
最後,請允許我以一首小詩,為今天的分享作結:
《初訪兵聖故里有懷》
初臨古邑謁兵宗,棋陣如軍意萬重。
謀勢全形風林火,收官半目虛實中。
廊轉猶聞九變策,枰鳴似應六鈞弓。
莫言智勇封青史,今看紋枘起臥龍。
謝謝大家!誠摯歡迎大家將來有機會蒞臨香港,繼續交流、共弈新知!
2025年11月24日下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