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強
引言:後流量時代的鄉村價值再發現
當短視頻平臺的網紅濾鏡逐漸褪去,中國鄉村文旅正經曆著從流量狂歡到價值深耕的深刻嬗變。這場以文旅融合為引擎的鄉村振興實踐,已突破單純的產業疊加模式,演變為文化生態的重構、經濟形態的革新與社會治理的轉型。在”千村一面”的同質化困境與”文化失語”的發展危機中,探尋鄉村文旅融合的深層邏輯與突圍路徑,本質上是在回答如何重建鄉村價值主體性這一時代命題。
一、文化基因解碼:從符號消費到精神共同體的建構
文旅融合的本質,是對鄉村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碼與創造性轉化。安徽肥東以包公文化為核心,構建起”廉政教育+文化體驗+產業衍生”的立體生態系統。通過沉浸式實景劇《包公斷案》的現代演繹,將歷史人物IP轉化為當代廉政文化教育的鮮活載體;依託環巢湖生態資源,打造”民宿+文化+生態”的複合業態,使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場景中獲得新生。這種轉化不是簡單的符號移植,而是通過文化價值的現代詮釋,實現歷史與現實的精神對話。
雲南呷古村的彝繡產業轉型更具啟示意義。當地將千年彝繡技藝轉化為非遺研學、文創開發的特色產業,婦女群體從技藝傳承者轉變為文化生產者。這種身份重構不僅帶來年均超10萬人次的遊客流量,更重要的是啟動了鄉村文化的內生動力,印證了費孝通”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自覺理念。當村民真正成為文化傳承的主體,文旅融合才能觸及鄉村振興的靈魂。
二、產業生態重構:從單點突破到系統賦能的範式革新
文旅產業的價值在於其強大的整合能力和輻射效應。廣東高州以荔枝為紐帶,構建起覆蓋種植、加工、文旅、商貿的全產業鏈條。從國家荔枝種質資源圃的科技支撐,到”貴妃同款”文創產品的開發,再到高速公路服務區的文旅功能改造,傳統農業在”農文旅商”的深度融合中實現價值裂變,創造出122.2億元的品牌價值。這種產業生態的構建,打破了傳統產業的邊界,使鄉村成為城鄉要素流動的重要節點。
重慶花壩村的實踐更具創新性。通過”三統一”工作法整合土地資源,引入”奇妙村”綜合體專案,將農業生產、非遺體驗、生態旅遊有機融合,形成”四季可玩、全域可遊”的文旅生態。村集體經濟從零增長到948萬元的跨越式發展,印證了鄉村空間功能疊加的巨大潛力——鄉村不再是單一的生產空間,而是集生產、生活、生態、體驗於一體的價值綜合體。
三、技術倫理博弈:從數字工具到智慧共生的辯證發展
在數字技術深度介入文旅產業的背景下,技術應用的倫理邊界亟待厘清。湖南常寧的紅色文旅實踐提供了有益借鑒:通過AI復原革命場景、VR再現歷史畫面,同時開發”初心咖啡”等文創產品,使技術成為文化傳承的工具而非替代品。安徽犁橋水鎮將非遺打鐵花表演與數字燈光藝術相結合,在虛實交織中重現傳統技藝的魅力,年綜合收入達1.88億元。
涼山懸崖村的直播帶貨實踐,則展現了數字技術賦能鄉村的另一種可能。通過直播平臺將苦蕎茶等農產品推向全國市場,既保留了鄉土經濟的原生性,又實現了與現代市場的無縫對接。這種”科技謙卑”的態度,避免了”數字殖民”的風險,構建起傳統與現代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模式。
四、治理範式轉型:從政策輸血到制度創新的深層變革
文旅融合的可持續發展,關鍵在於治理模式的創新。柳州融水縣通過”點狀供地”破解專案用地難題,”三戶聯保”模式解決資金瓶頸,制定地方標準規範服務品質,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創新體系。這種制度創新本質上是對城鄉要素關係的重新構建,使政策紅利轉化為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利益聯結機制的完善是治理創新的核心。重慶花壩村推行”村集體+企業+農戶”的合作模式,通過客流分成、消費提成等方式,確保村民共用發展成果;安徽觀稼園民宿將農房改造與周邊產業聯動,實現”一戶一業態”的精准增收。這種利益共用機制有效避免了資本下鄉的”虹吸效應”,實現了多方共贏。
五、突圍之路:警惕三大異化,構建三重平衡
在文旅融合快速發展的同時,必須警惕三種異化傾向:文化異化導致傳統淪為表演性符號,生態異化造成鄉村原真性喪失,治理異化抑制市場活力。突破這些困境,需要構建三重平衡:
1. 文化傳承與商業開發的動態平衡:揚州通過”鄉村旅遊人才培育計畫”,培養本土文化傳承人,避免文化解讀權的外部化;
2. 流量運營與生態承載的閾值平衡:棗陽桃花節將35萬畝桃林與非遺體驗相結合,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生態本底;
3. 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的協同平衡:涼山通過”旅遊+互聯網”平臺,激發農戶自主創業活力,形成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
結語:鄉村振興的文明使命
文旅融合的終極價值,在於重建鄉村的價值坐標系。從肥東包公文化的現代轉化,到高州荔枝產業的文化敘事,這些實踐都在證明:鄉村振興的核心是重塑鄉村的價值主體性。當鄉村不再是城市的文化附庸,而是能夠輸出生活方式、生態智慧和治理經驗的價值高地,才能實現從物理空間振興到精神維度復興的跨越。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中國鄉村需要超越簡單的流量追逐,回歸文化根脈與人性尺度。唯有如此,才能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願景,轉化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現實圖景,書寫屬於這個時代的鄉村振興文明史詩。這不僅是經濟指標的增長,更是一場關乎文明傳承與價值重構的深刻變革。
(作者:杜強,資深媒體人、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數字影像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族影視藝術發展促進會電影網視劇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青少兒播音主持委員會委員、陝西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陝西省青年新媒體協會會員、中華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