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長春7月13日電 (記者 郭佳)13日,第22屆長春國際汽車博覽會(下稱“長春汽博會”)正在舉行。本屆長春汽博會上,從載人航空器到氫能摩托車、碳纖維自行車、車路雲平台、智慧充電樁等一系列前沿科技,預示著未來出行的新圖景正加速從概念走向現實,並展現出跨界融合的產業大趨勢。

長春某企業展出了具備觀光旅遊等應用場景的載人無人機,該企業總經理關殿新表示,低空開放是趨勢,須在技術和產品研發上搶占先機,這是關乎未來交通制高點的戰略選擇。
地面出行選擇更多元。輕量化碳纖維自行車吸引不少市民選購。“自行車不僅是交通工具,更象徵著健康綠色生活,是未來多元化出行體系的重要部分。”長春一自行車企業總經理柴玉石介紹,市場對高端自行車的接受度不斷提升,頂級碳纖維車也有良好銷量。
記者觀察發現,智慧出行已成為車企競爭新賽道。比亞迪與大疆合作的車載無人機系統,可實時偵察路況、規劃地形路徑並提供救援畫面;小鵬汽車的純視覺AI輔助駕駛則通過自研芯片和AI大模型,實現“點到點”精準輔助駕駛。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會長王都接受中新社專訪時指出,自動駕駛將深刻改變出行乃至生活方式,使汽車最終成為移動的生活空間。他揭示了一個關鍵趨勢:未來出行的發展,伴隨著能源結構從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的轉變,其成功的關鍵支撐在於能源供給的系統性革新。
浙江一家充電樁企業展出的最新液冷超級充電樁,讓電動車充電“比加油更快”——在特定條件下,每秒充電量可行駛10公里。該企業董事長胡金疇強調,“未來出行的本質是能源轉型”。胡金疇表示,解決“充得快”後,下一步重點是構建高效、智能、覆蓋全域的能源網絡,服務於從兩輪車、汽車到飛行器的多元電動交通工具。
支撐未來出行的不止於此,還包括車路雲一體化平台構成的“中樞神經”、實時感知空域的低空雷達、提供路線規劃的智能機器人等,多項技術的深度融合與協同運作,它們共同勾勒出未來出行的新圖景。
王都強調,無論是載人航空器還是無人駕駛,安全是其產業化的首要前提。同時,建議國家層面加快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與監管框架,規範和引導這一新產業發展,可通過“先行先試”等方式加速探索。(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