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至少有29名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的襲擊中喪生,其中包括拉法糧食援助站附近的巴勒斯坦人。
-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表示,加薩地帶數千名巴勒斯坦人正處於“災難性飢餓的邊緣”,該地區三分之一的居民數天無法進食。
- 哈馬斯表示,以色列拒絕了一項旨在釋放所有剩餘被關押在加薩的俘虜的停火提議,並承諾如果無法達成協議,以色列將做好長期戰爭的準備。
- 據加薩衛生部稱,以色列對加薩的戰爭已造成至少58667人死亡,139974人受傷。據估計,在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領導的襲擊中,以色列境內有1139人喪生,200多人被俘。

拉法市以色列砲火攻擊罹難求援者人數增至29人
在拉法市等待領取糧食援助時遭以色列襲擊身亡的巴勒斯坦人人數已增至29人。
自5月底以來,估計已有900人在加薩等待領取糧食援助時喪生。其中大多數人死於加薩人道援助中心附近。
黎明以來,18名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襲擊中喪生
根據醫療部門消息人士告知我們一線同事,自黎明以來,至少有18名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襲擊加薩各地時喪生。
緊急救援人員表示,罹難者中至少有6人是以色列襲擊加薩市達拉傑社區一處收容流離失所者的帳篷時喪生的。
以色列在加薩的行動“不再可接受”
德國總理弗里德里希·默茨罕見地批評以色列在加薩的行動,稱其「不再可接受」。
默茨敦促以色列立即允許人道援助物資進入巴勒斯坦,並表示柏林正在推動立即停火。
德國一直是以色列的堅定盟友,支持以色列對加薩的戰爭,認為這是必要的「自衛」行為。
以色列「考慮」派遣高級代表團前往卡達
根據以色列《新消息報》報道,以色列正考慮派遣一個高級代表團前往卡達。
報道稱,擬議的代表團可能包括戰略事務部長羅恩·德爾默、摩薩德負責人戴維·巴尼亞、國家安全顧問查奇·哈內格比和以色列安全局代理局長(僅被稱為“S”)。
這次訪問取決於美國特使史蒂夫·威特科夫預計下週抵達卡達首都多哈的時間。
報道還稱,以色列官員表示,他的出席可能有助於推動談判達成最終協議,但以色列認為目前尚未達成最終協議。
哈馬斯稱以色列拒絕了釋放所有俘虜的停火協議
我們先前報道過,卡桑旅發言人阿布·奧貝達發布了一段關於卡達最新停火談判的影片。
他表示,以色列拒絕了一項旨在立即釋放所有被關在加薩的俘虜的停火協議。
阿布·奧貝達指責內塔尼亞胡及其極右翼部長拒絕了他所謂的「全面協議」。
阿布·奧貝達表示,如果以色列退出在卡達舉行的本輪間接會談,那麼哈馬斯不保證重新達成任何部分協議,包括目前正在討論的為期60天的釋放10名俘虜的協議。
報道稱,敘利亞誤判了以色列對蘇韋達部隊部署的反應
根據路透社報道,敘利亞政府誤判了以色列對本周向敘利亞南部部署軍隊的反應,以色列受到美國關於敘利亞應實行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信息的鼓舞。
路透社引述敘利亞政治和軍事官員、兩名外交官和地區安全消息人士等多位消息人士的話報道,大馬士革認為美國和以色列都已批准其向南部的德魯茲城市蘇韋達派遣軍隊,儘管以色列數月來一直警告不要這樣做。
消息人士稱,這項理解是基於美國敘利亞問題特使托馬斯·巴拉克的公開和私下評論,以及與以色列的安全談判。
在敘利亞部署部隊後,以色列於週三對敘利亞軍隊和大馬士革發動了致命攻擊。
營養不良危機加劇,加薩醫院不堪負荷
隨著飢腸轆轆的巴勒斯坦人湧入醫院,加薩嚴重的糧食短缺正將不堪負荷的醫療系統推向崩潰的邊緣。
巴勒斯坦衛生部警告稱,抵達加薩的巴勒斯坦人營養不良,極度疲憊,記憶力下降,人數之眾前所未有。
至少12名巴勒斯坦人在食品分發中心附近遭以色列實彈射擊身亡
根據半島電視台阿拉伯語頻道同事引述納賽爾醫院消息人士報道,以色列軍隊在加薩南部一個食品分發中心附近開火,造成至少12人死亡。
此外,拉法市的分發中心還發生一起事件,造成數十人受傷。
自5月底以來,加薩地帶估計已有900人在等待領取食物時喪生。其中大多數罹難者位於加薩人道基金會(GHF)站點附近。
週三,至少21名巴勒斯坦人在加薩南部的加薩人道主義基金會援助分發中心喪生,據報大多數受害者死於踩踏事件。
分析

國際社會終於對以色列發出警告了嗎?
國際輿論繼續反對以色列對加薩的戰爭,越來越多的政府開始慢慢反映這些聲音並加強對以色列的譴責。
過去幾週,以色列政府部長受到了幾個西方國家的製裁,英國、法國和加拿大發表聯合聲明,譴責加薩走廊「人類苦難」達到「無法容忍的程度」。
本週早些時候,來自全球南方「海牙集團」的一些國家共同商定了一系列措施,稱這些措施將「遏制以色列對被佔領巴勒斯坦領土的襲擊」。
在以色列襲擊加薩一座天主教堂後,全世界越來越多的公眾、政界人士以及宗教領袖紛紛公開譴責以色列在加薩的殺戮行為。
那麼,世界大國是否已經接近對以色列施加足夠的壓力以使其停止這種行為了呢?
以下是我們所了解的情況。
海牙集團是什麼?
根據其網站,海牙集團是一個全球性國家集團,致力於“協調法律和外交措施”,捍衛國際法並聲援巴勒斯坦人民。
該集團由南非、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古巴、宏都拉斯、馬來西亞、納米比亞和塞內加爾八個國家組成,其使命是維護國際法,捍衛《聯合國憲章》所載原則,主要是「一切國家均有責任維護聯合國憲章所賦予所有人民之不可剝奪權利,包括自決權」。
本週早些時候,海牙集團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主辦了一場約30個國家的會議,其中包括中國、西班牙和卡達。聯合國特別報告員弗蘭切斯卡·阿爾巴內塞也出席了會議,她稱此次會議是「過去20個月以來最重要的政治進展」。
阿爾巴內塞最近因批評美國盟友以色列而受到美國制裁。
為期兩天的會議結束時,12個與會國家同意了六項措施,以限制以色列在加薩的行動。這些措施包括:阻止向以色列供應武器、禁止船隻運輸武器以及審查公共合同,以查明是否存在與受益於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的公司相關的潛在聯繫。
其他政府是否也採取了行動?
越來越多。
週三,由於歐盟未能就解決針對以色列的廣泛侵犯人權指控的措施達成一致,斯洛維尼亞禁止極右翼國家安全部長伊塔馬爾·本-格維爾和極端民族主義財政部長比撒列·斯莫特里赫入境。
斯洛維尼亞對這兩位政府部長的禁令,是繼今年6月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英國和挪威以「煽動暴力」為由對斯莫特里赫和本-格維爾實施制裁之後,又一次實施的。這兩位部長是以色列最直言不諱的部長之一,他們拒絕在與巴勒斯坦的談判中做出任何妥協,並推動在加薩走廊建立猶太人定居點,以及在被佔領的約旦河西岸地區增加非法定居點的建設。

今年5月,英國、法國和加拿大發表聯合聲明,稱以色列對加薩地帶的軍事行動升級“完全不成比例”,並承諾如果以色列不停止進攻,將對以色列採取“具體行動”。
當月晚些時候,英國兌現了警告,宣布對少數定居者組織實施制裁,並宣布「暫停」與以色列的自由貿易談判。
同樣在5月,土耳其宣布將切斷與以色列的所有貿易,直到加薩人道主義局勢得到解決。
南非於2023年12月下旬首次向國際法院提起針對以色列的種族滅絕訴訟,此後得到哥倫比亞、智利、西班牙、愛爾蘭、土耳其等其他國家的支持。
2024年1月,國際法院發布臨時裁決,認定以色列犯有種族滅絕罪,並指示以色列採取緊急措施,包括提供以色列政府自今年3月以來有效阻止的援助。
還有哪些針對以色列的批評?
以色列週四轟炸了加薩城的聖家教堂,造成三人死亡,此舉遭到了以色列最堅定的盟友美國的罕見譴責。
據報道,爆炸發生後,美國總統川普打來「憤怒」的電話,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辦公室發表聲明,對襲擊事件表示「深切遺憾」。
迄今為止,以色列已在加薩殺害了超過58,000人,其中大多數是婦女和兒童。
2025年7月18日,耶路撒冷拉丁禮宗主教皮耶爾巴蒂斯塔·皮扎巴拉大主教和耶路撒冷希臘東正教大主教狄奧菲洛三世參觀了周四在以色列空襲中受損的加沙城聖家教堂(路透社)
國際情勢已經轉變了嗎?
在整個以色列對加薩戰爭期間,世界各地持續爆發大規模民眾抗議活動。
有明顯跡象表明,人們對戰爭的殘酷性以及戰爭對加薩巴勒斯坦人造成的傷亡感到憤怒。
在西歐,民調公司YouGov在6月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人們對以色列的淨好感度已降至自開始追蹤以來的最低點。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本週進行的一項類似民意調查也發現,美國公眾也得出了類似的結果,只有23%的受訪者認為以色列在加薩的行動完全合理,低於2023年10月的50%。
公眾的憤怒也在備受矚目的公共活動中表達出來,包括德國融合音樂節、波蘭Open’er音樂節和英國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等音樂節,藝術家和他們的支持者都利用自己的平台譴責對加薩的戰爭。

以色列有什麼變化嗎?
反對戰爭的抗議活動規模雖然較小,但正在不斷增長,諸如「站在一起」(Standing Together)等組織將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活動人士聚集在一起抗議戰爭。
越來越多的預備役軍人拒絕參軍。今年4月,以色列雜誌《+972》報道稱,超過10萬名預備役軍人拒絕參軍。此後,軍方內部抗議戰爭的公開信數量不斷增加。
這會產生什麼不同嗎?
儘管在國內外不受歡迎,內塔尼亞胡的極右翼聯盟仍一直在對加沙發動戰爭。
政府最近提出的建議是將所有加薩人口限制在所謂的「人道主義城市」內,但卻被比作集中營,許多批評者將此作為政府不再關心國際法或全球輿論的證據。
在國際上,儘管美國最近批評以色列轟炸加薩唯一一座天主教堂,但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仍然堅定。對許多以色列人來說,美國,尤其是唐納德·川普總統的持續支持,仍然是他們唯一可以依靠的外交支柱,幫助他們抵禦加薩行動可能引發的任何外交風暴。
除了這些支持(包括透過在聯合國安理會使用美國否決權提供外交保障以及透過其廣泛的武器庫提供軍事支持)之外,美國還對以色列的批評者實施制裁,例如國際刑事法院。 6月份,該法院以戰爭罪指控對內塔尼亞胡和前國防部長約亞夫·加蘭特發出逮捕令,隨後對國際刑事法院成員實施制裁。
這意味著,短期內,只要有美國的支持,以色列最終會感到安全。但隨著以色列日益淪為國際社會棄兒,其經濟和外交孤立可能變得更加難以應對。(來源:半島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