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赴英留學熱潮背後 找尋合適的升學之路

作者:紀碩鳴

這個暑假茅偉老師沒有閑著。 在英國從事教育服務多年,茅老師要抓緊暑期的最後階段為那些準備升學的孩子補習。 有五年級的孩子臨著升學考試,要通過ISEB的預考; 也有的學生正要面對中等教育普通證書(GCSE)考試。 進頂級名校更是家長們所求,所以都送來補習。 暑期回國的,要開網課講解; 留在英國的,家長們送孩子上門補習。即使暑期,茅老師也在為那些留學英國的孩子探尋合適的升學之路。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選擇將孩子送到國外接受教育。 在眾多目的地中,英國以其悠久的教育傳統、頂尖的高校資源以及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成為華人家庭的熱門選擇。 根據最新的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HESA) 數據,2024/2025學年,中國(包括香港地區)赴英國留學的學生總數超過16萬人,其中中國大陸學生約15萬人,香港地區學生約1.7萬人。 這一數字使中國成為英國最大的國際學生來源國。

作為老牌教育強國,英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留學國家之一。 讓孩子擺脫應試教育,接受英國教育,是很多中國家長的期望。 對於許多家長來說,進入英國的名校不僅是教育的追求,更是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要一步。 然而,中西之間文化、語言和教育體制的差異成為走出這一步的障礙。 茅偉老師就走在幫助彌補差異、跨越差異找到適合孩子發展的教育之路

茅偉(中)、許君(右)接受訪問

茅偉老師,一位曾在英國國家科研機構工作的科學家,三十多年前出海來到英國,親歷了文化碰撞與融合的過程。 他不僅在英國取得了學術成就,還在教育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十多年前,他和夫人許君共同創立了一家教育服務機構,專注於為中國家庭提供一站式的留學教育服務。 從起初的幾名學生到如今幫助了近六百名孩子走向理想的學校,茅偉夫婦的教育服務故事演繹的是中英教育文化差異的橋樑角色,也展現了他們對教育的深刻理解與培養下一代的責任。

三十年積累從科學家到教育服務者

1988年,茅偉老師來到英國,進入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從事低溫物理研究。 在當時的科研環境中,茅偉目睹了英國科學界的嚴謹與誠信,也深刻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他回憶道:我們那一代出國的人目標非常純粹,就是要把科學搞好、把知識學透。 對於文化的適應,我們都是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的。

30多年後,他將這種實踐精神延續到了教育領域。 十多年前,在為自己的孩子規劃教育路徑的過程中,他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將目光投向英國的頂尖中小學。 然而,由於家長對英國教育體系缺乏瞭解,再加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很多孩子錯過了入學的最佳時間,甚至因不適應學校環境而產生挫敗感。 茅偉老師意識到,華人家庭需要一個專業的教育顧問,來幫助規劃孩子的教育路徑,並解決在英國生活和學習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問題。

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它不僅僅是找一所好學校那麼簡單,而是要為孩子找到一條合適的成長之路。茅偉老師這樣總結他的理念。

文化適應與升學規劃並重

茅偉老師的教育服務機構從一開始就定位清晰,目標是不僅僅是幫助孩子補習文化課,更重要的是幫助家長和孩子適應英國的教育文化,走入知識的海洋,更要融入社會的懷抱

英國的教育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興趣與特長的培養,並鼓勵孩子在自由開放的環境中成長。 與之相比,中國的基礎教育則更注重學術成績,家長往往對孩子有更高的期望。 茅偉老師發現,這種文化差異是許多中國家庭初到英國後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

例如,有的孩子在英國的學校裏因為內向很難融入同學圈子,家長誤以為孩子受到了歧視,甚至要求轉學。 茅偉老師在與家長溝通後,發現問題的根源在於孩子的文化適應能力較弱。 他們從小習慣了被動接受教育、等待他人主動溝通,而英國的孩子更傾向於主動表達和社交。 對此,他和夫人不僅為孩子提供文化適應的建議,還通過模擬場景幫助他們練習如何主動與同學交流。 最終,這些孩子逐漸融入校園生活,不僅學業進步,還收穫了友誼與自信。

在升學規劃方面,茅偉老師的團隊則以嚴謹和專業著稱。 他們幫助家長瞭解英國的四大升學考試(11+13+16+高考),根據孩子的特點和興趣進行個性化輔導。 例如,一些孩子數學基礎扎實,但在英語閱讀理解和邏輯推理方面較弱,團隊會根據考試要求制定針對性的訓練計畫。 這種全方位的輔導幫助許多孩子進入了伊頓公學、哈羅公學等頂尖私校。

哈羅公學頂尖私校

教育服務是為中國孩子爭取公平

在十多年的教育服務經歷中,茅偉老師不僅幫助孩子找到適合的學校,還多次為受到不公平對待的華人家庭維權,贏得了尊重和信任。

一位中國家長把孩子送到英國參加暑期教育。 孩子因年齡較小,對英國的暑期營地生活感到不適,多次哭鬧。 營地校長以影響其他學生為由,草率地將孩子勸退。 這引發了家長的強烈不滿,也給孩子留下了心理陰影。 茅偉老師得知後,與校方多次溝通,強調這一決定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並要求校長向家庭和孩子道歉。 經過數次郵件往來和嚴謹措辭的交涉,校長最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僅向孩子道歉,還願意重新接納了孩子參加營地活動。

茅偉老師說:我們不僅是教育服務者,更是家長在異國他鄉的依靠和港灣。 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是無價的,我們的使命就是確保他們在英國有一個公平的環境。

公學是英國的貴族學校,茅老師說,英國公學生其受尊重程度極高,能讓孩子進公學是家長們夢寐以求的幸運。

中國一娛樂界知名演員,一心想把孩子送入哈羅公學,結果事與願違。 孩子的監護人不知出於什麼心態,連名都沒給孩子報。 錯過了報名時間,意味著孩子這輩子都與哈羅無緣了。 家長多方聯絡找了過來,期待茅偉老師救急。

茅偉老師接下了這個案子,憑著和學校多年很強的紐帶關係,又溝通了現有小學校長,由校長親自寫推薦信。 茅老師也向哈羅說明情況,最後學校專為該學生開設通道,茅老師為學生註冊成功。

隨後又為孩子作了各類文化及社會知識的培訓。 在與孩子閒聊中,茅老師得知孩子曾拍過戲,孩子也說不清楚是什麼狀況。 問了孩子母親才知道,他小時上過銀幕,出演其父親小時候的角色,這讓茅老師喜出望外。 英式教育非常重視知識以外的特長,從小的藝術天份,讓孩子可以在同等條件下加分。

茅老師給學校撰寫報告,把孩子的短視頻附上,還親自陪同孩子到學校面試,成功拿下了哈羅。

問茅老師,資源如此緊張,在英國找到好學校有沒有“後門”可走? 茅老師給出肯定的回答,「在合法合規下,需要有資源。 即使在西方社會,人性也是脆弱的,人之常情的事絕對需要。」

從莊園到教育中心 為孩子提供一個港灣

為了給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茅偉老師和夫人三年前購置了一座已經擁有500多年歷史的莊園。 這座莊園不僅是一處歷史文化遺產,更是一個集教學、住宿和課外活動於一體的教育中心。

莊園內設施齊全,有學生宿舍、網球場、乒乓球室、檯球室等,甚至還有一個小型動物園。 學生們在這裏不僅可以接受高強度的備考訓練,還能通過豐富的活動舒緩壓力、增進同學間的感情。 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我們希望這裏不僅是孩子學習的地方,更是他們在異國的另一個。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 茅老師說道。

茅偉老師認為,隨著中國家庭對海外教育的興趣持續升溫,未來會有更多的華人孩子來到英國學習。 雖然英國的教育體制和文化有其獨特的優勢,但中國學生在適應過程中仍需要專業的指導和支持。 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更多的家庭跨越文化的障礙,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之路。

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茅偉老師和夫人的事業,不僅是中英兩國教育文化交流的橋樑,也是一代代華人孩子成長背後的溫暖力量。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