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輝話語:金石有聲

清晨,友李鵬夫婦輕手輕腳地抱著病貓出門。那貓已纏綿病榻四五日,他們每日從家至醫院往返奔波,點滴牽掛凝注於每一次喂藥撫毛之中。我自香港遠至,親眼目睹他們如奉親長般細心照料——這細小生命上的深情,正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那推己及人的仁心在歲月裏悄然延伸,萬物生靈皆在仁愛光暈之中。

攜著從本地菜場采買的左口魚、花甲與桃子回家,價廉物美,不過百元。午時炊煙升起,李鵬夫婦灶台前鍋碗相協,轉眼間佳餚滿桌。飯香笑語裏,心頭湧起“飲水思源”的古訓,一粥一飯原非天降,皆蘊藉著親人掌中的暖與人間煙火的情長。

下午李夫人先接回病貓後,便駕車送我們至北戴河金山嘴。秦皇行宮遺址在七月封路安檢之後才得見真容,巍然橫臥山間,饕餮紋瓦當零落,菱格青磚沉默,長逾三十米的宮牆石礎雖沉默無言,卻似講述著昔日皇家威儀。遙想始皇東巡碣石,車馬喧騰,旌旗蔽日,何等煊赫!然而“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宮闕巍峨終被時光蝕為空寂的基石;昔日深宮高牆,終究被歲月剝蝕為遊人足下的殘跡。唯有遠處老虎石靜臥於海濤之間,如群虎蟄伏,見證了更悠久的傳說。

老虎石公園裏,千姿百態的礁石被賦予神奇傳說:或曰少年英雄驅海盜而化石永存,或謂癡情戀人刻石銘心。“情人洞”幽暗深邃,小神壇默默承受著後人對愛情永恆的祈願。這些傳說如金石相擊,錚錚有聲,穿透歷史:少年英魂的悲壯、戀人不渝的盟誓,在波濤沖刷下凝結成石,遠比帝王的行宮更長久地銘刻於人心——人心所向,方為不朽的豐碑。

晚間尋至掛著“非遺蒸餃”招牌的店中,那配著活蝦的碩大蒸餃,鮮美異常,飽腹之餘亦慰藉了精神。沐足解乏之後,靜思一日,終於悟透:真正恒久的榮光,並非秦皇行宮那被風雨剝蝕的磚石遺跡,亦非始皇帝鞭山填海的虛妄傳說。

天地之大德曰生,唯有微處真情與日常煙火,方能如金石之聲曆久彌新。老虎石上鐫刻的英魂與真情,飯桌上蒸騰的鮮美氣息,病榻前無聲的守護目光……這些平凡點滴如沙中金石,在歲月沖刷中反而發出更清越的聲響。當我們以仁愛之心融入這平實日月的肌理,生命便能在喧囂歷史的背面找到自己莊嚴的碑銘——人間至味是清歡,虎石無言自成詩。

 特賦詩一首:

《北戴河感懷》

殘磚斷礎鎖煙塵,

虎石凝魂刻癡痕。

一脈仁心蒸餃暖,

人間煙火自生春。

2025.8.19夜於北戴河

作者:曾曉輝,天體物理學博士、雕塑家,中華報業集團及中華時報傳媒集團創辦人。他於2000年創辦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2009年在香港創辦《中華時報》,2012年創辦《中華新聞通訊社》和《中華攝影報》,並於2017年在倫敦創辦英國《中華時報》。他還是《中華電視》及世界華人流行音樂聯合會的創始人之一。

目前,曾博士擔任香港美術學院及香港藝術研究院的教授與院長,同時擔任粵港澳大灣區藝術聯合會主席、中華科技協會和世界監督學會會長,以及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他曾在中國大陸的相關機構(包括廣州市政府、廣州馬會、廣東省鐵路監理、廣東省演出協會、廣東省南越國文化研究院)等擔任高級職務。其藝術作品廣泛分佈於全球,已被多家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