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大學華語所暑期華語文教學實習融入AI創新 開拓華語文教學新局面

▲113~2學年中國文化大學華語所林文慶所長、助理教授張勝昔現場指導。

【記者王輝丹/桃園報導】中國文化大學華語所在113-2年暑期,於桃園草漯教會開展為期三天(8月18-20日)的華語文教學實習,該項目由中國文化大學華語所113~2學年華語所所長林文慶及助理教授張勝昔現場指導,該校研究生王輝丹和大二學生李佳芸共同實施AI融入各國新住民子女華語正音及影片賞析課程,嘗試傳統教學與教育科技融合的創新。

在實習現場,課程設計豐富多樣:學生通過字卡認字、正音、成語故事影片、電影賞析、造句、編寫故事,透過加深成語故事及現代社會電影情節學習,深入瞭解台灣社會與文化且優化「新台灣之子」的華語學習成效。在「飛烏遲到」的「四個聲調」的正音活動中,以遊戲形式練習聲調;並通過成語故事與電影《聽說》學習生詞、造句和篇章表達,最後再用正音肢體練習強化發音及聲調。互動式教學讓學生在真實語境中掌握正確的華語語音和聲調,同時益於瞭解台灣文化及融入台灣社會。

草漯教會華語文教學實習課現場

透過華語文教學實習也進行了社會服務。同時,因有研究生在期末報告提出《AI賦能華語文教學:實踐、創新與未來》中,提出探索AI在華語教學的三大核心場景:一是高效教案生成,AI迅速搭建教學框架,平均節省約50%備課時間;二是跨模式教學資源開發,如自動生成融入圖片、影片的PPT等,並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引導研究生深入思考;三是聲調難題攻克。研究生在現場用AI智能體小機器人分析學生發音特點,找出學習困難的解決辦法及策略。期望未來華語文教學能朝著「精準教學與生態共建」方向發展:包括研發《聲調遷移手冊》針對多語干擾華語文習得問題提供客制化方案,同時加強AI倫理與教師素養培訓,實現「技術賦能與人文關懷」的平衡。

張勝昔強調,此次實習不僅鍛煉華語所研究生的實際教學技能,更能思索未來華語教育的多元景象。「結合AI技術,教師應以學生為核心引導與教學,使華語教學能更精準、更高效。」此次暑期實習體現「實踐」與「創新」雙重價值,既夯實了師資培育的專業基礎,也推進華語教學在AI時代新探索。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