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曉輝
暮夏辭新大穀大酒店,賀偉師指間銀針正蘸著幽藍火苗。那赤星沒入咳喘起伏的背脊時,曾子箴言忽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針尖攜火巡經走穴,竟似仁者以精誠貫通山河——我病骨承此溫熱,如凍土初遇春溪。
五日前初診情景已入文卷,此番更見深仁。師搭我虛浮脈息輕歎,取黃紙藥包鄭重相贈:“《論語》雲‘己欲立而立人’,此藥家特煉顆粒,潤肺當如時雨沃苗。”古諺“情けは人の為ならず”(情意必有迴響)如露沁心,惜別時東京友人笑影裏,我懷此暖玉赴富士之約。
東京站售票機吐三箋素票,竟成命運讖符。閘機三拒方悟換票玄機,踉蹌登車時咳意震得窗櫺微顫。自由席窗外田舍如浮世繪卷流轉,默誦“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忽覺體虛若斷線紙鳶。待廣播驟報名古屋,方知誤乘急行列車。賈君電中笑語:“弘法にも筆の誤り(聖手亦有誤筆),然曾子雲‘過勿憚改’。”月臺獨對暮色,電子屏紅光映“三島18:38”,恰似《孝經》“不敢毀傷”之誡示現——既訂不退之宿,當守弘毅之約。
返程列車老嫗忽遞金平糖,彩紙印“和を以て貴しとなす”(以和為貴)。抵三島時夜風浸骨,出站卻見旅店暖燈如溫泉眼。吞服藥粉倚窗,忽見富士山影浮於墨空,聖德太子“和”之真諦豁然:仁者之山巍巍,病骨之軀暫寄,原是天地大化。
浸入昭明館湯池那刻,咳喘如秋葉沉入泉底。水面“逆富士”隨波聚散,暗合曾子“止於至善”之象。湯煙升騰間萬籟俱寂,迷途藥香、誤乘車轅、異鄉糖粒皆化作命運絲縷,終織就此夜溫泉天籟——
客履迷星霜 仁針渡鶴形
驛誤弘法筆 泉歸曾子庭
萬波搖嶽影 一藥解天刑
湯月浮沉處 奇逢天地心
(注:末句“天地心”化用《周易》“天地交而萬物通”,喻病骨得遇天地仁心,逆富士倒影中萬物終歸和諧)
2025年菊月既望夜於三島昭明館湯窗下
作者:曾曉輝,天體物理學博士、雕塑家,中華報業集團及中華時報傳媒集團創辦人。他於2000年創辦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2009年在香港創辦《中華時報》,2012年創辦《中華新聞通訊社》和《中華攝影報》,並於2017年在倫敦創辦英國《中華時報》。他還是《中華電視》及世界華人流行音樂聯合會的創始人之一。
目前,曾博士擔任香港美術學院及香港藝術研究院的教授與院長,同時擔任粵港澳大灣區藝術聯合會主席、中華科技協會和世界監督學會會長,以及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他曾在中國大陸的相關機構(包括廣州市政府、廣州馬會、廣東省鐵路監理、廣東省演出協會、廣東省南越國文化研究院)等擔任高級職務。其藝術作品廣泛分佈於全球,已被多家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