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華語智庫和中日交流論壇聯合主辦的“戰後八十年的回顧與未來的展望”研討會8月26日在北京舉行。有中、日兩國老、中、青三代專家學者參加的研討會得到北京市社科院、北京三來國際文化交流公司等單位的大力支持,是一次別開生面的會議。
日本長良綜合研究所片原榮一總經理發表了題為“對戰後八十年日本防衛政策的總結與未來展望”的論文。他指出,二戰後到現在,日本一直處於美國的控制之下,被美國“扼住脖子”,日本不得不“在美國手掌裏跳舞”,取得真正的自主獨立,是日本的最重要課題。
東京都日中友好協會井上正順副理事長在會上介紹了迄今從事中日青年交流的情況,強調開展兩國青年交流的重要性,並就今後搞好兩國青年交流提出建議。
清華大學法學博士小林正弘律師介紹了創價學會前會長池田大作的和平主義,強調“日本絕不能忘記對過去軍國主義的反省,改善日中關係的核心在於人們思維方式的轉變。日本應該走池田大作和平主義的道路”。
清華大學劉江永教授題為“戰後80周年關於國際形勢與中日關係的思考”的論文說,“戰後80周年之際,環顧世界和日本,可以看到兩個彼此影響的潮流相互較量,並對世界和平與安全及日本走向與中日關係產生重要影響。在國際上,冷戰後一直存在著和平、開放、平等、互惠的多邊主義與暴力、封閉、排他、強權的多邊主義之間的較量。在日本國內,也一直存在主張國際協調與相互依存的理想主義自由派與強調權力政治現實主義保守勢力的較量。目前,世界戰亂多於暴力多邊主義相關,日本國內權力政治現實主義與右翼保守勢力占上風,中日關係必然受損。歷史、臺灣、領土等結構性矛盾凸顯,本來已經基本解決的老問題再度沉渣泛起,並與新問題相交織。中日兩國共同堅持遵守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各項原則,推動世界和平多邊主義,對於維護世界和平與可持續安全是不可或缺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研究員王鍵認為,“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與臺灣光復80周年、亦是中日建交53周年,本應是繼續改善與推進中日關係的重大節點,但由於日方將中國定義為最大的“戰略挑戰”以及其他複雜國際因素等,歷史與臺灣問題仍是兩國面對的重大問題”。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項昊宇指出,“日本社會二戰史觀存在“表面性反省、系統性修正和選擇性記憶”的特點,歷史認知倒退對中日關係帶來多重風險。中日關係中新舊矛盾交織,競爭合作並存,改善關係無捷徑,需通過加強深度溝通對話,從戰略互信構建、務實合作深化、民意基礎修復三方面破解困局”。
外交學院周永生教授、北京大學賈蕙萱教授、北京外大日研中心房迪女士和友聯會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徐志超助理研究員也在會上發言。
與會專家學者同意今後繼續就共同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學術性研討。
(本文來源華語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