豔陽麗穹碧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577)
莊鴻遠
豔陽麗穹碧,細雨魅燈影。
怪山盛野趣,怨鳥妙啼鳴。
相然渾萬象,如境醉澄明。
2023.09.03
澄明萬象裏的詩性哲思
——呂國英哲詩《豔陽麗穹碧》淺賞
呂國英先生此詩,短短三十字,卻如一方澄澈的鏡,映出天地萬物的鮮活與通透,字裏行間藏著對世界的溫柔觀照,更透著一份返璞歸真的哲思。
先品“豔陽麗穹碧,細雨魅燈影”,以兩種截然相反的景致入筆,卻寫得各有韻味。豔陽高照時,藍天被襯得愈發澄澈明亮,是開闊明朗的美;細雨淅瀝時,燈光暈染出朦朧光影,是含蓄婉約的美。一“麗”一“魅”,不只是描摹景色,更藏著詩人的心境——無論是晴空萬里的熱烈,還是雨打燈影的靜謐,皆能被捕捉到動人之處,這份包容與感知,正是詩意的起點。
再讀“怪山盛野趣,怨鳥妙啼鳴”,更見詩人視角的獨特。“怪山”本是奇崛不馴的,卻被讀出“野趣”,少了幾分疏離,多了幾分生動;“怨鳥”似帶愁緒,可其啼鳴卻被贊為“妙”,濾去了哀怨,只留聲音本身的清亮。這裏沒有對事物的刻板評判,唯有對本真的接納——山的“怪”、鳥的“怨”,在詩人眼中都成了獨特的饋贈,萬物的差異性,恰是世界豐盈的底色。
末句“相然渾萬象,如境醉澄明”,則將前四句的景致輕輕收攏,昇華為哲思。“相然”二字,道盡萬物相生相融的狀態:豔陽與細雨共存,怪山與怨鳥共生,所有看似對立或特別的存在,都自然地融入這世間,匯成“萬象”的整體。而這整體,又如一幅清明的畫境,讓人沉醉其中——不是沉溺於景致的繁複,而是醉在這份“澄明”裏:看清萬物本真,接納世界多樣,心境便也如這詩境般通透無擾。
整首詩沒有華麗辭藻,只用“麗”“魅”“盛”“妙”等淺白字眼,卻勾勒出深闊的意境。它不刻意說理,卻讓讀者在賞景間悟得:生活的美,藏在對每一種境遇的接納裏;世界的澄明,源於心境的通透。讀罷再品,只覺餘味綿長,如飲一杯淡茶,初嘗清甜,細品卻有回甘。
附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九部,著述藝術評論、學術論文上百篇,創作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