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章安:中國習酒闖蕩英國威士卡世界

作者:紀碩鳴

英國,作為全球酒類消費與文化重鎮,長期以威士卡聞名於世。 從蘇格蘭的高地酒廠到倫敦的私人會所,威士卡早已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英國人生活方式與身份象徵的一部分。 而今,一股來自東方的力量正悄然進入這片傳統領域——中國名酒「習酒」。 當東方香氣遇上西方酒魂,一場跨文化的品味之旅正在展開

吳章安(中)攜習酒踏入英國市場

2025年7月,在英中體藝文貿促會吳章安會長的推動下,習酒以其獨特的釀造工藝與文化底蘊,正式踏上英國市場之路。 這不僅是一場品牌的跨界探索,更是一場東西方酒文化的深層對話:當白酒遇上威士卡,兩種古老文明的香氣開始在倫敦街頭交融。

英國,被譽為世界酒文化的心臟。 從蘇格蘭威士卡到倫敦琴酒,這片島國孕育了無數醇香的傳奇。 有數據顯示,約 80% 的英國成年人表示自己有飲酒習慣,其中啤酒是最受歡迎的類別,其次是葡萄酒與威士卡等烈酒。

中國習酒叩響威士卡殿堂

然而在英國進口酒精飲品中,中國白酒作為來源國份額很小。 有報導稱,中國每年生產大約170億千升的白酒,但其中只有約2萬千升被出口到海外市場。 白酒在英國的銷售仍屬於小眾、利基市場,並沒在主流烈酒通路中佔有顯著地位。

如今,中國習酒這股來自東方的酒力量,正由吳章安兄弟帶領,悄然叩響英國威士卡的殿堂,開啟一場跨越文化與味覺的探索之旅。

選擇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開啟一項看似逆向的事業,將貴州「習酒」引入英國,成為品牌的英國區代理。 吳章安說:「酒是一種文化,而不只是味道。 中國白酒的背後,是儒家思想和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明。 若要讓外國人懂,就要從文化講起。」

吳章安原本是體育教師,做過貿易,最早接觸的是奶粉出口。 隨著事業擴展,他逐漸發現市場的變化。 「中國有紅酒需求,我就從法國進紅酒回國。 再看到赴英的華人、留學生越來越多,我想酒其實是文化的一部分,這個市場蘊藏著新的可能。」

他回憶起那段轉折的經歷——從進口法國紅酒到代理貴州習酒,既是巧合,也是必然。 「我發現中國白酒在英國幾乎沒有影響,這不應該。 日本和韓國的清酒、燒酒在英國能賣得風生水起,為什麼中國白酒就不行?”

這個不服氣讓他動了念頭,也開啟了新的征途。

習酒闖蕩威士卡英國市場

對於吳章安而言,將習酒帶進英國市場,他不將之看作單純的貿易行為,而是一場文化與品味的對話。 他深知,在威士卡被視為「英國靈魂」的市場中,中國白酒要被理解與欣賞,必須以文化共鳴為橋樑。

東方的禮與釀,西方的魂與香

「酒從來不是冷冰冰的商品,而是文化的載體。」吳章安說。 他選擇以習酒作為這場文化探索的代表——這款誕生於貴州赤水河畔的名酒,承襲中國千年釀造工藝,以純糧固態發酵、窖藏多年而成。 它的香氣層次豐富,既有東方的婉約,也有西方消費者熟悉的木質與果香氣息。 習酒正是中西之間的一座「味覺橋樑」,能讓英國人用鼻尖與味蕾感受東方的文化厚度。

吳章安堅信,酒賣得好不好,不在於酒精濃度,而在於文化深度。 「在西方很多人知道孔子,他被譽為’世界百年名人榜’中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其實西方文化裏也有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理解與尊重。 很多人會覺得中國文化講秩序、講禮,這跟飲酒中的儀式感很相近。」

他指出,習酒在中國本身就以仁義禮智信為文化核心,酒盒上的五個字便是對儒家思想的致敬。 「我們賣的不僅是酒,更是傳遞一種價值,一種禮儀的文化。 這對西方人來說,反而有新鮮感。」

今年7月,吳章安正式拿下習酒英國總代理。 短短幾個月,他便策劃了數場推廣活動:當月就在伯明翰舉辦品鑒會; 9月在中國大使館國慶慶典活動中成為唯一指定用酒; 在貴州宣傳部等機構主辦的中歐藝術交流音樂會亮相; 10月在倫敦臨江宴餐廳舉辦《中秋夜品習酒》主題晚宴。

伯明翰品鑒會:英國嘉賓喝第二口很香醇

活動現場,有中國留學生、商界人士,也有不少英國本地嘉賓。 吳章安笑著說:「很多外國人第一次喝白酒,都會皺眉。 但喝第二口,他們會說,這酒很香、很醇,身子都暖了。

他最難忘的是一次偶然的推廣經歷。 在倫敦一家日本餐廳,他與幾位朋友用餐時喝了習酒。 對桌的幾位英國青年食客好奇地看著,於是,他們邀請對方試飲。 沒想到,那些客人喝完後,立刻向餐廳購買了幾瓶。 「那一刻我特別開心,因為那不是朋友的面子買賬,而是真正被酒吸引。」

習酒與威士卡有共通之處

在酒的世界裏,威士卡被視為英國的象徵,而習酒則代表著中國的歷史與工藝。 吳章安認為,兩者雖分屬東西方,但有不少共通之處。

「威士卡和白酒一樣,都是蒸餾酒,只是酒精度不同、風味不同。 外國人喝威士卡講究年份、釀造工藝、酒香層次,中國的習酒在這三個方面,一點也不遜色。”

習酒產於貴州省習水鎮,與茅臺同在赤水河畔。 其釀造工藝遵循「一個生產週期、兩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的傳統流程,與茅臺同宗同源。

「可以說,習酒和茅臺同根同脈,只是品牌更年輕。」他解釋,1998年習酒被茅臺集團收購,直到2022年才重新獨立運營。 這讓習酒既承襲茅臺的技藝,又有自己的年輕化形象。

英國年輕人鍾情習酒

「英國人重視釀造歷史與產區故事,中國白酒同樣有這樣的深度,只是我們過去講得不夠國際化。」他說。 於是,在每一場活動上,他都會講述習酒所在的赤水河流域——這條被譽為「美酒河」的地方,氣候濕潤、微生物群獨特,是中國釀酒文化的核心之一。 當聽眾知道這款酒也需經過多年陳釀、層層勾調時,許多人開始用欣賞威士卡的態度去品味白酒。

儘管中國白酒在英倫市場幾乎是空白,吳章安講述了行銷學中的一個經典故事:一位做鞋的老闆派出兩位銷售去非洲,一位回來說:「那裏的人都不穿鞋,沒有市場。」另一位卻說:「那裏的人都還沒穿鞋,市場潛力無限大!」吳章安稱他就是後一位。

從杯中到文化:中國香氣走進英國

事實上,吳章安推動的不僅是品牌國際化,更是一種文化輸出。 近年來,中國酒企積極尋求海外市場,但能在英國這樣的成熟酒文化國度立足者仍屈指可數。 吳章安認為,關鍵不在於價格或包裝,而在於「如何讓對方理解你」。

因此,他在推廣策略上特別重視文化語境的轉譯:在倫敦的推廣活動中,他邀請藝術家以酒香為靈感創作畫作; 在社交媒體上,他以「From the River of China to the Heart of Whiskyland」為主題,講述習酒如何從赤水河流入泰晤士河——象徵兩種文明的交匯。 這些活動讓習酒不僅作為一瓶酒,更成為中英文化交流的新符號。

英國酒類專家在活動後評論道:「習酒的香氣讓我想起初次品味雪莉桶威士卡的感覺,只是更柔、更內斂。」這樣的評價,正是吳章安最想聽到的:不是「中國的威士卡」,而是「屬於中國的味道」。

如今,習酒已逐步進入倫敦與曼徹斯特的高端餐廳與私人俱樂部。 對吳章安而言,這只是開始。 他希望未來能在蘇格蘭舉辦一次「東西酒文化對話」展覽,邀請中英兩地的釀酒師、藝術家與設計師共同參與,讓更多人看到酒背後的文化創造力。

威士卡的故事,是關於橡木與歲月; 白酒的故事,則關於土地與人情。 當與習酒兩者在倫敦的酒吧相遇,不再只是「烈度」的較量,而是一種文化品味的交流。

習酒飄香泰晤士河畔

未來的酒吧裏,也許會出現這樣的畫面:一杯威士卡代表蘇格蘭的山風,一盞習酒承載中國的山水。 它們共同講述著——時間與文化的香氣,可以跨越語言。 而酒香本身就是最好的語言。

從貴州赤水到倫敦泰晤士,習酒啟動的旅程不僅是品牌的跨國冒險,更象徵著一種文化自信的崛起。 當吳章安舉杯邀請英國朋友共飲時,這杯酒已不僅是白酒或威士卡——而是一場東西方在味覺、文化與心靈之間的美妙交融。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