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江西廬山7月13日電 題:廬山金星硯:石中藏金 方寸硯石越古今
作者 朱瑩 盧夢夢 吳思瑜
位於江西廬山市秀峰景區一側的金星硯文化博物館,金星硯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平寒正手握刻刀,俯身於工作台前。
《硯史》記載,廬山有青石硯,主產於廬山橫塘鎮駝嶺山下宋村,也稱金星宋硯。金星硯因石中天然點綴金色星斑而得名,傳統金星硯迄今已有1600餘年的歷史,宋代文人黃庭堅以“金星玉質,貯墨生輝”形容其獨特品質。
一塊石頭為何備受文人墨客喜愛?李平寒近日向記者介紹,金星硯溫潤瑩潔、紋理縝密,故具有發墨快、儲水不涸、久磨無粉等特點。製好一方硯台,需歷經選料畫坯、整形制坯、打磨石品、畫圖設計、雕刻銘文、打磨拋光等八道工序。

“八道工序中,尋石過程頗費心思。”在李平寒的作坊裡,堆放著滿屋硯料,他拿起噴壺慢慢沖洗石料,金星、金花、眉紋等圖案漸漸浮現在青石上,形態萬千。
他介紹,金星硯的珍貴,源於廬山南麓駝嶺山脈獨有的青石礦脈,石材內含硫化鐵結晶,經億萬年地質運動形成金星、金暈、金環、魚子紋四大類天然紋樣。
點石成硯,秘訣在於用心。在李平寒看來,每塊硯石都“有話可說”。與硯石“對話”三十餘載,他把李白觀瀑、淵明賞菊、朱熹著書、濂溪愛蓮等刻上了硯面,推出“文人硯”系列,讓實用器升華為藝術品。
其灰白陳舊的工作台上,李平寒將坯料固定於硯凳,打磨坯硯,依形制大小細細地磨製出墨池,再至一側順勢鑿刻山水、人物、鳥獸、樹木等,一旁的金星處,刻上漣漪波紋,幾許清雅之氣便撲面而來。
“傳統金星硯的造型與圖飾因取材於當地物產、山水和人文傳說而極具地域色彩,風格古樸大方,簡略寫意,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李平寒介紹,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廬山共有制硯作坊百餘家,產品遠銷日、韓、東南亞及歐美各國。然而,隨著機制硯台衝擊市場,手工制硯匠人從百餘人銳減至數十人。
2006年,“金星硯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系統傳承技藝,李平寒自費出版專著《廬山金星硯》。金星硯文化博物館內,陳列著從漢代至今的400餘方硯台,串聯起一部“石上中國史”。截至目前,該館累計吸引10萬餘名海內外遊客觀摩體驗。

近些年,在政策扶持下,金星硯從瀕危技藝蛻變為文化新名片。廬山市將其納入“文旅融合示範區”建設,設立專項保護資金,建成產業園,帶動周邊村鎮發展石材加工、研學旅遊等產業。
從深山洞穴到匠人作坊,再到研學課堂,金星硯色青如玉、扣之有聲。一斫一鑿、一書一文,硯台上的“星星”繼續承載著古韵千年使命。(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