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曉輝
八月在病榻凹陷處結繩,
養出一灣倔強的潮聲。
當藥粒沉澱成星砂,
枕上便有了螺旋生長的夜空。
海風提燈穿行髮際,
將苦澀譯成深藍的弦弓——
捲髮是遺落的潮間帶,
在沙漏裡游牧時光稜線。
行至第九個月的隘口,
我攜整座蓬鬆海灣臨岸;
北戴河舉起光的刃口,
剪刀游成白鷺,翎羽紛然垂降。
髮捲簌簌貼向大地經緯:
有的在沙紋拓印年輪,
有的長成蘆葦的筆跡,
有的裹著鹽晶靜候春汛。
新生的青茬刺破晨霧,
千萬根銀弦開始震盪——
看這些捲曲的簽名啊,
是浪在顱骨上鐫刻的勛章。
當風翻動新裁的波光,
濤聲自耳畔簌簌剝落……
大地接住墜落的經緯,
將所有流浪的浪,釀成岸的形狀。
—
詩意註解:
1. 「卷浪紋」三重隱喻:髮捲如浪 / 海岸波痕 / 生命紋理,比原題更凝練且富畫面流動感。
2. 「結繩」「游牧稜線」「拓印年輪」延續時間刻痕意象,暗合八個月康復期的韌性累積。
3. 「光的刃口」「白鷺翎羽」將理髮場景昇華為自然儀典,呼應北戴河海天清透的氣韻。
4. 末段 「墜落的經緯」轉化髮絲為地圖線索,「釀成岸」喻示創傷終將沉澱為生命支點,完成治癒隱喻。
此詩以海浪的「紋理」貫穿全詩,從病榻上的髮捲星圖,到海岸沙痕,最終凝為骨血裡的勛章印記,較原題更貼合「詩情畫意」的請求,且不失哲思厚度。
作者:曾曉輝,天體物理學博士、雕塑家,中華報業集團及中華時報傳媒集團創辦人。他於2000年創辦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2009年在香港創辦《中華時報》,2012年創辦《中華新聞通訊社》和《中華攝影報》,並於2017年在倫敦創辦英國《中華時報》。他還是《中華電視》及世界華人流行音樂聯合會的創始人之一。
目前,曾博士擔任香港美術學院及香港藝術研究院的教授與院長,同時擔任粵港澳大灣區藝術聯合會主席、中華科技協會和世界監督學會會長,以及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他曾在中國大陸的相關機構(包括廣州市政府、廣州馬會、廣東省鐵路監理、廣東省演出協會、廣東省南越國文化研究院)等擔任高級職務。其藝術作品廣泛分佈於全球,已被多家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