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英:萬千金銀非足惜

萬千金銀非足惜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526

 

萬千金銀非足惜,一鑒人格無衡計。

九州海嶽尚可傾,半言即諾終不移。

2021.06.27 

金石之諾與人格之鑒

——呂國英哲詩《萬千金銀非足惜》賞析

呂國英先生這首作於2021年的四句哲詩,以金石般的語言鑄就了一座人格精神的豐碑。全詩僅二十八字,卻構建起物質與精神、時空與承諾的多維辯證空間,令人回味無窮。

首句萬千金銀非足惜”以誇張筆法拉開價值序列的序幕。“萬千”極言物質之豐,“非足惜”三字斬釘截鐵,確立詩人超越世俗價值的精神取向。這種對物質財富的淡漠,令人想起孔子“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生命態度,為全詩奠定了超凡脫俗的基調。

次句一鑒人格無衡計”轉入精神層面的觀照。“一鑒”與“萬千”形成精妙對仗,在數量級對比中凸顯人格的獨一無二。“無衡計”三字尤具哲學深度,既暗示人格無法用世俗標準量化,又暗合康德“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的哲學命題,將人格價值提升到超越計量範疇的絕對高度。

第三句九州海嶽尚可傾”突然蕩開筆墨,以地理意象構建宏闊時空。“九州海嶽”象徵亙古永恆的自然偉力,“尚可傾”卻顛覆常理,暗含《淮南子》中“天柱折,地維絕”的洪荒意象。這種對穩固性的解構,為末句的承諾主題鋪設出震撼人心的背景板。

結句半言即諾終不移”如定海神針,在全詩的動盪中確立不移的精神座標。“半言”與“九州”形成微觀與宏觀的驚人對比,極言承諾之輕與承諾之重的辯證關係。這種“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的反向書寫,既承接老子“輕諾必寡信”的智慧,又反向詮釋了“一諾千金”的精神重量。

這首詩在藝術上深得中國古典哲詩精粹:四言句式簡勁如鐘鼎銘文,平行對仗中暗含轉折遞進;意象選擇上從金銀到海嶽,從物質到自然,最終聚焦於言語承諾,完成從宏觀到微觀的哲學觀照。更可貴的是,詩人將現代人格理念融入傳統詩形,使古典形式煥發當代思考。

在誠信危機頻現的當代社會,呂國英這首詩不啻為一劑精神良藥。它提醒我們:當整個世界都可能傾覆之時,唯有存於方寸之間的人格承諾,才是人類最後的精神錨點。這種超越時空的價值思考,正是哲詩應有的深度與溫度。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