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欲周知虛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240)
艾 慧
善欲周知虛,惡恐人見魔。
美藉靈彰妙,覺須圓滿佛。
2023.02.01
呂國英先生這組哲慧詩章以佛學為基底,構建了精妙的道德哲學體系。筆者試作分層解析——
第一層“辯證結構”。首聯“善欲周知虛,惡恐人見魔”形成善惡的鏡像對立。“周知”與“人見”構成公共視域的張力場,“虛”與“魔”則暗藏佛學因果律——善行欲周知此善即虛,惡業恐人見此業即魔障。這種二元辯證暗合《大般涅槃經》“善男子,若有眾生能作如是觀者,當知是人真解脫相”的觀照智慧。
第二層“美學昇華”。頷聯“美藉靈彰妙”突破傳統美學範式,將美的本源指向靈性覺醒。此處的“靈”既含《文心雕龍》“神與物遊”的審美通感,更指向《楞嚴經》“清淨妙明”的般若智慧。“妙”字雙關,既指審美至境,又喻佛法玄妙,實現了美學與佛學的互文性交融。
第三層“覺性維度”。尾句“覺須圓滿佛”以頓漸雙修的佛理收束全篇。“圓滿”二字濃縮《華嚴經》“因賅果海,果徹因源”的圓融觀,既強調修行次第的完整性,又暗示覺性如滿月的終極境界。這種從道德實踐到終極關懷的昇華,暗合太虛大師“人成即佛成”的現代佛學理路。
第四層“現代性轉化”。詩章以五言古體承載現代精神分析:將弗洛伊德的“超我”投射於“善虛(欲)周知”,“本我”恐懼外化為“惡恐人見”,卻在佛學框架中完成超越。這種跨文化詮釋,恰如榮格所言“東方智慧為現代人提供了重返心靈完整的路徑”。
呂國英此詩章以二十字構建起貫通倫理學、美學、佛學與現代心理學的多維闡釋空間,堪稱新古典主義哲理詩的典範。其價值不僅在於語言的凝練,更在於啟動了傳統智慧的現代闡釋可能,為漢語哲理詩創作開闢了新的言說維度。
附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