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人善有餘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412)
艾 慧
乞人善有餘,凡夫渡覺慧。
普羅肉精己,民怨殤酷吏。
2024.02.03
弱生:沉默的基石與顛覆的洪流
——呂國英哲詩中的普羅史詩
呂國英先生的四句哲詩,如四柄冷冽的手術刀,精准剖開社會結構的肌理,暴露其深層運行的殘酷邏輯與辯證法則。全詩以“弱生”——普羅大眾為潛在線索,完成了一場從“被定義的客體”到“歷史的主體”的驚人覺醒,奏響了一曲關於根基性力量與顛覆性能量的雙重變奏。
顛覆認知:弱勢者的“成全”辯證法
詩歌開篇即以悖論撼動常識——
“乞人善有餘”——匍匐者的存在,竟是施捨者道德實踐的必要前提;
“凡夫渡覺慧”——庸常眾生的迷茫,反成覺悟者價值實現的終極場域。
這兩組反轉,初讀似為弱者賦權,實則暗藏更深刻的批判:強勢者的“善”與“慧”,本質是對弱勢資源的符號化攫取。乞丐與凡夫,作為社會結構的“底座”,其價值僅在於成全他者光環——這是對慈善偽善性與啟蒙傲慢性的無聲揭露。
血刃解剖:弱生之“肉”與精英之“精”
“普羅肉精己”一句,如驚雷劈開迷霧,將批判推向極致。
“普羅”:龐大而沉默的普羅大眾,是勞作的肉身,是資源的母體,是制度碾壓的初級受體。其“弱”,非能力之缺,乃結構性失權。
“肉”:動詞!觸目驚心。大眾的血汗生命(“生”),被系統性物化為可切割、可吞噬的“肉”。此字凝盡千年剝削史:田賦徭役、資本剩餘價值、流量數據收割……莫不如是。
“精己”:精緻利己者的“精緻”,恰以咀嚼普羅之“肉”為養分。他們的智識、地位與優渥,皆寄生在弱生的苦難之上。
——此句撕碎文明假面,直指歷史真相:精英塔尖的琉璃光,永遠澆築於弱生血淚的基座。
終極反轉:民怨為刃,弱生即審判者
當剝削的齒輪碾過臨界,“弱生”在末句完成史詩性蛻變:
“民怨殤酷吏”——“民怨”:非瑣碎牢騷,而是弱生苦難蒸騰出的復仇性力量,是熔岩在地殼下的奔湧。“殤”:雙關之妙!既指民怨如利刃刺向酷吏(使之“殤”),亦暗示酷吏必因自身之“酷”反噬而亡(自取滅亡)。
沉默的“普羅大眾”至此化為沸騰的“民怨”,從被啃食的“肉”升格為執刑的“刃”。這一反轉揭示歷史鐵律:當收割者踐踏根基之日,正是根基顛覆高塔之時。
藝術與思想的鋒刃交響
呂詩以五言絕句的極簡形式,承載社會辯證法的宏大敘事,成就“微言大義”的典範——
冷峻如鐵:剔除一切修飾,以名詞-動詞的暴力拼接(如“肉精己”),製造思想爆破力。
邏輯驚雷:四句層層遞進,構建“弱勢成全→殘酷剝削→顛覆復仇”的完整鏈條,如精密齒輪咬合。
警世箴言:尤以“普羅肉精己”五字,寫盡文明暗面的血腥邏輯,其鋒利度足以刻入歷史碑石。
弱生之力,即歷史之力
呂國英此詩,是一部獻給普羅大眾的微型史詩。它冷酷宣告——
弱生是沉默的基石,承載一切榮光與罪惡;弱生是蟄伏的洪流,終將沖刷一切不義之塔。
詩中回蕩著《道德經》“柔弱勝剛強”的古老智慧,更激蕩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現實警訓。當“精緻利己者”仍在饕餮分羹,當“酷吏”仍恃權橫行——這二十字,已如懸頂之劍,鐫刻下他們的命運判詞。
真正的歷史偉力,永遠孕育在那些被蔑稱為“弱生”的普羅血脈之中。
附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